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主办、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承办的《新型电力系统技术路线展望》(以下简称《路线展望报告》)报告发布会日前在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召开。
图为能源基金会战略规划主任傅莎(左)与能源基金会能源基金会清洁电力项目主任张永平(右)一同主持报告发布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在致辞中表示,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而电力行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源头,其转型对于达成碳中和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指出,突破性技术变革是支撑这一转型的重要基石。《路线展望报告》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决策参考与理论依据。
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致辞
《路线展望报告》指出,当下中国目前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建设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的低碳型电力系统,建设保障能源供需和防范风险的安全型电力系统,建设实现能源经济高效供给的经济型电力系统。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新型电力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电机系长聘副教授张宁介绍说,在2021年—2030年将是中国的碳达峰期及平台期,风电与光伏电量占比快速提升至30%以上;煤电容量稳步提升,发电量小幅提升;以煤电、水电、气电为主的电力系统提供高度的灵活性。
“2030年—2050年将是中国的快速减排期。”张宁介绍说,这段时期,风光电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煤电容量达到峰值,通过“保容减量”向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定位转型;储能预计需求侧灵活性的快速增加将补充系统的灵活性需求。
张宁说:“2050年—2060年则是中国的碳中和期,风光电量占比将达到70%以上,气电、生物质电源、储能、需求侧等灵活性资源在电力系统电力电量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
《路线展望报告》指出,新型电力系统将由“源网荷储”四要素拓展为“源网荷储碳数”六要素。“未来的电力系统将以清洁低碳电源为主体,以化石能源为压舱石,推动大电网和分布式并举的互联互动,实现终端用能多样化、弹性化与有源化,构建跨时空多元融合的共享储能体系。”张宁说。
图为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新型电力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电机系长聘副教授张宁代表研究团队发布报告
据介绍,作为《中国碳中和技术路线展望》系列报告之一,《路线展望报告》分析了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内涵和特征,指出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展望了碳中和目标下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目标和路径,并对未来需要集中突破的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进行分析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