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天的阳光洒落在都市的街头巷尾,一辆辆科技感与时髦感结合的E-bike正在成为眼下欧洲及美国街头的新晋“顶流”,甚至在一些自行车店橱窗最显眼的位置,最新款E-bike正在开辟属于自己的赛道。在爱好者的眼中, E-bike作为电动助力自行车,不仅仅是一种带领骑手探索未知道路的交通工具,更是一种自由的象征,让人们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中重新拾回一份独特的悠闲与活力。
为骑行“减负”,正在吸引更多人
传统自行车的外观,搭载以传感器为核心的动力系统,再配上电机与锂电池,就是当前在欧洲、美国多个地区街上的新宠——E-bike(电动自行车)。比自行车省力、比两轮电动车便捷,更多地区的人们正在走近这项兼具骑行之乐还省力的代步工具。
在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看来,让人们从开车转为骑人力自行车。这个理论上可行,但是操作上的实践者不多。因为如果长期开车,人们的体力、大脑的认知及服装等条件因素都有所欠缺,所以大部分开车的人如果要重回骑行赛道,是需要一个辅助工具的。这时候E-bike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我个人的体验是大约六七年前,恢复用自行车骑行的第一个月,感觉体力不支,险些放弃。幸亏当时就用上了E-bike,我就坚持下来。这就好像,出门前带干粮和不带干粮,能走的里程是不一样的。E-bike的电助力是骑行者尝试者很好的‘干粮’。在体力不支的时候,用上电助力的感觉,就好像疲惫的我再次‘满血复活’。从一开始10公里不到的骑行,到后来一天骑过100里,这是E-bike给我带来的信心和安全感。”杨新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加拿大,有着50年骑行经验的爱好者也在E-bike中找回13岁时接触骑行的快乐与自信,“状态好的时候另说,有时候体力状态不理想,遇到爬坡时就力不从心。E-bike在的话,我不会太过担忧。”
但在欧洲乃至美国,E-bike意图取代不是骑行爱好者,也并非仅限于体力下降的年迈者,而是目标指向科学文化认知较高的精英阶层。
精英阶层是否愿意接住E-bike抛出的橄榄枝?
数据显示,当前海外E-bike消费群体与国内万元自行车消费群体的共同标签是“中产”以及“精致美好生活”,这点杨新苗表示认同。
“E-bike吸引的不是身强体壮的骑行爱好者,也不是外卖小哥,而是在认知和接受度上较高的一些群体。这类群体有愿意健康生活的诉求,也有余力去了解和探索新事物。中产、白领精英或者公务员、教师等,在我看来都有可能是E-bike的目标用户。”他说。
欧洲是当前E-bike的重要市场之一。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在欧洲,E-bike销量持续增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其环保性和健康益处。近年来,欧洲国家通过建设更多的自行车道、提供电动自行车租赁服务和制定相关政策来积极推动E-bike的发展,鼓励更多人参与骑行。在德国、荷兰和丹麦等国,在E-bike的普及和使用处于领先位置。同时,欧洲E-bike制造商也在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满足潜在用户对于舒适、安全和可靠性的需求。2023年3月起,英国伦敦交通票价上涨5.9%,Elene和同事朋友相继入手了E-bike,经济和绿色出行成了朋友聚会的经济代步。
美国亦是如此。美国政府在一些城市鼓励骑行并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推动了E-bike的普及。对于美国一些需要长距离通勤的都市人群来说,E-bike成了一种便捷的选择。美国的E-bike品牌和制造商也努力在扩大市场份额,注重设计和技术创新。
当前,各大E-bike制造商正在电池容量上“开卷”,因为其决定了其续航里程。电池容量越大,续航里程就越长。常见的电动自行车电池容量为200瓦时至700瓦时之间。尽管根据骑行的路况、坡度和风阻等因素,续航里程会受到影响。但一般而言,一辆普通的电动自行车在充满电的情况下,平均续航里程通常在40到100公里之间,再次。对一些体力有限又注重健身的通勤者而言,E-bike恰到好处的续航能力、见缝插针式的健身“通勤”,正在成为他们清空购物车、相继下单的重要动力。
E-bike在华受欢迎程度不及欧美?潜力空间较大
当前,E-bike在全球不同地区受欢迎程度呈现不同的趋势,这股“西方热”显然还未传递到东方。相比欧洲、美国市场,E-bike在中国还未见起色也存在多方面的原因。
杨新苗告诉记者,“中国的交通文化和城市规划与欧洲和美国有所不同。在中国,两轮电动车、摩托车和电动摩托车相对较为普遍,而且通常较便宜。这使得一些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传统的电动车、摩托车而非E-bike。此外,中国一些城市存在较拥堵的交通状况和不完善的骑行基础设施。这可能使得一些消费者对骑行体验产生疑虑,更倾向于选择其他交通方式。”
那E-bike市场能否克服这种水土不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前景乐观。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E-bike在中国的发展相对滞后,但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首先是正在支持,中国政府一直在推动可持续出行和绿色交通方式的发展,通过提供政策支持和鼓励措施,例如电动车补贴和鼓励非机动车出行等,有助于推动E-bike的发展。其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E-bike的性能和续航里程将逐渐提升,同时价格也可能下降,将进一步增加消费者对其的吸引力。
目前欧美市场上的E-bike,中国品牌已占主要位置。2022年,中国E-bike整车出口高达996.13万辆,同比增长121%。浙江的金华等地,也成为我国E-bike的重要生产基地。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提高,对绿色交通方式的需求也会增加。E-bike作为一种绿色低碳的交通工具,具有很大的潜力满足消费者的环保需求。当前,我们需要解决认知问题,中国人对自行车不陌生,很多人都具备骑行能力,E-bike的市场潜力无疑是存在的。”杨新苗告诉记者,“我们的优势体现在我们很多城市有很好的骑行道,有数亿会骑行人群,把骑行合成石结合起来,一些城市病将得到有效缓解。它可以在稍短距离出行、通勤和城市内部移动等方面替代汽车,并减少对私家车和公共交通的需求。这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改善城市交通效率。同时,两轮电动车因为社会发展的因素,发展到当下的规模,E-bike作为‘后来者’要进入市场存在难度,但打破两轮电动车的垄断也很重要。通过绿色低碳的社会发展需要,倒逼代步产品更加高效、环保,是令人期待的。”
相比传统燃油,E-bike不使用燃料燃烧,避免产生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细颗粒物等有害物质的排放,同时,E-bike电动助力系统使用电能驱动,相对于内燃机车辆,其能源利用效率更高,低能耗。电动助力系统可以将骑行者的脚踏动力与电动机的动力结合起来,减少人体耗能。这意味着骑行者可以以更低的能量消耗获得相同的出行效果,从而降低整体的能源消耗。
“让人们可以享受户外运动的乐趣,并提升个人的心肺功能和代谢水平是E-bike的魅力之一。同时,作为一种零排放、低能耗的交通工具,E-bike对绿色出行和减少碳排放有积极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尾气排放,还能促进可持续交通方式的发展。”杨新苗说。
不到1公斤的电池便可支持50公里左右的舒适骑行,外国发烧友正在“上头”。E-bike能否克服眼下的水土不服,走进中国消费者的购物清单,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