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信用平台

COP28|本报关注:甲烷控排的中国进展和未来机遇

来源中国环境网
发布时间1年前

近年来,国内外已经就控制甲烷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意义达成共识,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实际行动。欧盟首个甲烷限排法规已于近日进入最后的立法阶段,中美两国日前发布的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中也提到,将在甲烷和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领域开展切实可行、实实在在的合作计划和项目。据能源基金会中国战略合作副总裁David Vance Wagner介绍,美国在COP28上也公布了旨在削减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甲烷排放的新规定。

今年11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公布了《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以下简称《甲烷方案》),这是中国第一份全面专门的甲烷排放控制政策性文件,也是对未来一段时期甲烷排放控制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根据《甲烷方案》,中国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甲烷控排基础能力,规范重点行业甲烷排放,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强甲烷排放控制领域的国际合作,综合多项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在此背景下,迪拜当地时间12月6日16点,加强中国甲烷减排工作国际研讨会在COP28的中国角举办。活动由全球甲烷中心、美国环保协会、世界资源研究所、落基山研究所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共同举办。与会专家从多角度就甲烷减排行动进行了交流,并就如何更好开展甲烷控排分享了思考与建议。

过去二十年,中国已经实施了很多政策来管理和减少不同行业甲烷的排放

甲烷减排不仅能够应对气候变化,对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人体健康等也有益处。来自国际能源署的能源与环境政策分析师Tomás Bredariol研究认为,从现在起到2050年,仅化石燃料一个领域的甲烷减排行动,就可能避免1000万人的过早死亡,减少数百万人遭受热浪的损失,减少260亿美元—260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同时,也可以避免93亿吨—950亿吨农作物产量的损失。

中国的甲烷排放主要来自能源行业,其中,煤炭的甲烷排放占到了90%,而油气只占到2%;还有40%的甲烷排放来自农业,其中包括水稻种植、牲畜,另外10%的甲烷来自垃圾处理,包括固体垃圾以及废水的处理。

《甲烷方案》于今年11月初发布,但这并不是中国第一次实施甲烷减排相关政策。2007年我国制定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就提出控制甲烷排放的相关要求;“十二五”和“十三五”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均提出控制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相关措施;“十四五”规划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均对甲烷管控做出要求。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教授滕飞介绍,过去二十年,中国在煤炭、油气、农业、城市垃圾处理等各个领域,已经实施了很多政策来管理和减少不同行业甲烷的排放。比如,2015年之前,在煤炭行业甲烷被当作有害气体来控制,当时主要是作为一种安全生产的手段;后来,煤层气甲烷被看作是重要的能源资源,主要关注的是把煤层气进行回收利用。我国在不同行业提出了定量的甲烷减排目标,力争一步一步把工作做好。

以《甲烷方案》为驱动,更加深入地开展甲烷减排工作

《甲烷方案》是全面的、专门的控制甲烷排放的政策性文件,覆盖了甲烷所有排放源。研讨会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从定位、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建设等方面,对《甲烷方案》进行了解读。同时,将其中提到的八项重点任务,总结为五句话,与大家分享。第一,筑基石,全面夯实控排的基础能力;第二,抓重点,包括能源、农业以及废弃物处理等领域,务实推进控排工作;第三,重激励,充分调动控排主体积极性;第四,严监管,切实发挥标准的约束引领作用;第五,强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

研讨会上,来自不同行业的几位专家,结合各自研究领域,提出了甲烷减排面临的挑战以及对策建议。

“如果我们能够控制油气行业甲烷的泄漏,那就意味着能够把这些能源收集起来,这样还可以节约资金。所以,在甲烷减排方面采取积极快速的行动,可以说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改善空气质量具有双重效应。”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张强说道。

农业甲烷排放大概占到人类活动甲烷排放的40%,加快农业领域甲烷减排至关重要。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陈敏鹏教授认为,农业领域的甲烷减排正面临着几个挑战,比如,农业源甲烷排放数据的不确定性,农业甲烷防控低碳发展政策目标与一般农业政策的协同性欠缺,土地碎片化增加了甲烷防控的成本等。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玉娥提出了农业甲烷减排的解决方案:“第一点,改进和建立激励措施与政策,包括将农业政策纳入我们的自愿碳市场,同时制定技术性的相应参数;第二点,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动中心的能力建设;第三点是国际合作。”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高庆先认为,中国废弃物处理方式的转变,非常有利于甲烷减排。“从2019年开始,垃圾的焚烧量远远大于填埋量,焚烧处理垃圾大大减少了垃圾进入填埋场,从而减少了甲烷排放。不过也有几点值得注意,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地域辽阔的国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县镇一级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也开始了集中处理,这是甲烷一个潜在的排放源,不容忽视。”高庆先建议,要加强数据统计系统的建设,特别是针对乡镇一级的数据统计;要开展对于区域性废弃物处理的现状调研,从而获得更符合中国实际的排放因子和相关参数。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借助天空地一体化遥感技术,对填埋设施的异常排放进行监测。

对于未来如何更好地推动甲烷减排工作,滕飞给出了几点建议。比如,要改进数据质量以及清单质量,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更加深入的政策制定;加强对更多地方、部门以及行业的分析,以支持在地方层级上甲烷减排的实施;未来残余的甲烷排放主要来自农业,对此我们要重视并且采取积极行动;要协同控制甲烷和其他污染物,比如挥发性有机物等。同时,应该根据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战略,比如通过监管政策来实现较低成本的控排,通过市场机制激发控排主体的积极性等。

地区中国
(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