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桦皮厂胡同8号楼,是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5层住宅楼房。因楼房配套设施不完善、空间布局不合理,加之墙体沙化,厨卫发生沉降等原因,对危旧楼房实现搭积木式原址改建。
春节前夕,记者和区生态环境局、区住建委、新街口街道工作人员一同走进桦皮厂胡同8号楼,实地了解改建情况。
“我们经过前期勘察发现,8号楼房存在墙体开裂,部分构件脱落,电线、燃气管线等明线挂在楼体外墙等现象,室外环境杂乱无序,居民们对房屋的改善意愿很强烈。”新街口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科长李聪介绍道。
“桦皮厂胡同8号楼改建项目是依据2020年6月,市住建委、市规自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危旧楼房改建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危改试点意见》),确定的首个西城区通过拆除重建方式进行改造的危旧楼改建试点项目,也是全市首个整楼居民均为产权主体的试点项目。”西城区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同年11月,作为西城区首个危旧楼改建项目,桦皮厂胡同8号楼纳入危旧楼改建(以下简称桦8危改项目)工作计划。
“对于该项目,我们主动与项目实施主体沟通,并对申报流程和所需资料进行了提前指导,同时,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即报即受。该项目从申报到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日期仅用了1个工作日。” 西城区住建委审批科科长王翔楠说。
另外,据区住建委安全质量监督站站长王勇介绍,曾多次组织召开专题部署会,就该项目安全、质量、环保、建筑市场行为等监管工作进行部署调度;并安排一位副站长,就具体工作进行专门统筹。在项目开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开展建筑市场行为和绿色施工管理政策法规交底告知和专项检查,要求严格落实建筑垃圾管理,加强湿法作业、覆盖,做到全过程降尘。
作为桦8危改项目的承建方,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了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C-MiC)+预制构件建筑体系,实现了让老房子快速变成“好房子”的心愿。
据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化经理郭阳介绍,正式承建桦8危改项目是在2023年10月底。在建造之初,就将建筑根据功能区划分为55个混凝土模块单元,每个模块单元内的结构、机电、给排水暖通和装饰装修等大部分工序都在工厂进行。
“90%的工作转移到自动化车间,这在本质上提升了建造效率,减少了材料消费,也减少了建筑过程受天气条件、劳动力资源和施工场地的限制影响。这样一来,不仅工期减少了80%,还使建筑废物排放降低75%,人力资源和物料损耗均减少60%,从而实现了源头减碳。”郭阳表示。
“基于BIM装配式编码,我们可以看到实时的运输信息,便于精准选择最短、最安全的路线,提升运输的高效性,确保模块出厂后可按照施工所需的时间点到达现场。”郭阳告诉记者,这种“下订单”式的智慧物流,同样为减碳作出了贡献。
“以两室一厅为例,我们会提前在三维空间上用3个模块和1个阳台进行构建。同时,通过C-SMART系统对每一个物料进行统一编码,便于查看每个物料的相关信息和完成进度。”郭阳介绍道。
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科研主管侯苗苗表示,在施工阶段,BIM模型和VR技术建造预模拟及可视化交底的使用,可以验证安装顺序的可行性并提高施工效率,减少施工损耗。
同时,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安全总监王育丞告诉记者,使用装配式隔音降噪围挡、高频静音插入式振捣器、TSP扬尘噪声监测等设施,施工噪声减少8—10分贝,采用围挡自动喷淋、焊烟净化器、防尘网等,让施工过程达到了降噪、降尘的目的。
“另外,我们通过C-SMART平台可以对施工环境监测、水电用量数据、碳排放计量进行实时可视化监管,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做到快速调整,有效减少日常管理及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侯苗苗补充道。
在运营阶段,据王育丞介绍,使用了被动式建筑技术,如高性能的围护结构、三玻双氩气层外窗、近无热桥节点处理等增加储热能力,降低冬季供暖能耗,并应用太阳能集热器,节省生活热水用能4.7万kwh,每年共减少29吨CO2排放量。
“整个建造过程,可以说实现了全寿命期内节能降碳,相当于建筑周边种树5250棵。”郭阳表示。
从迁出到封顶,用时3个月。不仅如此,还优化了户型、增设了电梯、改善了采光,提升了居住品质。
小区改造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据李聪介绍,街道工作人员对项目进行了全过程监督管理,确保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居民将在今年上半年实现原地搬新家。
科技赋能,让“小改造”更惠民生,桦8危改项目也为城市更新贡献了“西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