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一立方米成品板材需要消耗三棵十年树龄的杨树,而在内蒙古积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流水线上,耗材由三棵杨树变成了一吨芦苇。
“目前工厂每年能够生产15万立方米板材,可以减少四十五万棵成年树木的砍伐。”说话的是公司董事长张丙坤,在他身后的工厂里,机器隆隆作响,原本要在湖中腐烂的芦苇在这里变成了重要的生产原料,经过收割、破碎、打磨、拌胶等流程获得新生,变成一块块结实的板材。
这些芦苇源自黄河“几字湾”顶部的乌梁素海和附近的河流、湖泊,属一年生植物,每年必须收割,否则就会烂在水中。
“之前想到这些芦苇就头疼。”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介绍。巴彦淖尔市的芦苇多用于造纸,造纸厂停产后,芦苇无处可去,大面积的芦苇腐烂在湖里,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对于乌梁素海乃至黄河水质的稳定都产生了影响。同时,芦苇腐烂还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加大气中的碳排放。
“现有的这条生产线能把乌梁素海8万多吨芦苇及附近500公里内的芦苇全部‘吃’掉,间接为黄河大保护作出贡献。”张丙坤说起来很是骄傲。
不仅如此,经专家测算,每生产1立方米芦苇环保板材,可减少1.2吨—1.4吨碳排放,板材生产过程中也需要不少人力,能够为当地提供150余个就业机会,芦苇板材的生产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黄河流域和其他流域可以多布局一些这样的芦苇加工厂,提高芦苇资源化利用水平。”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永会表示。未来,将有更多废弃的芦苇成为板材,变身门、橱柜、浴室柜等生活用品,以新的形式服务于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