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信用平台

努力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碳监测体系 支撑低碳城市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环境网
发布时间11月前

5月15日,我们将迎来第十二个“全国低碳日”。本次“全国低碳日”国家主场活动将在常州举办,这是国家主场活动自设立以来首次在非省会城市举办,展现了生态环境部对近年来常州低碳城市建设实践的认可与肯定。2023年,在全市GDP突破万亿大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6.5%、8.8%的同时,NO2、SO2、烟尘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2.64%、7.41%、17.89%,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的降幅均全省领先,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优良城市评分位列全国第六、全省第一。作为服务地方减污降碳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之一,一直以来,江苏省常州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常州中心)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抓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致力于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碳监测体系,并积极开展区域碳减排工作成效评估和降碳增汇潜力预测,为推动常州地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占据“天域”:以遥感技术精准计量碳汇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对前沿科学和技术的应用。遥感能从大时空尺度下定量化、精细化监测和评估碳排放与吸收的过程,是实现碳监测并逐步建立系统的碳收支计量的重要技术手段。自2023年以来,常州中心积极探索开展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运用,利用哨兵2号卫星遥感数据,结合地表植被覆盖类型、气象监测站点等多源数据类型,估算常州市植被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借助CASA模型,精确计算森林和湖泊湿地的碳汇能力。结果显示,常州市2022年湖泊水生植被的总体碳汇量为1.2万吨,森林植被的总体碳汇量为29.94万吨,其中乔木林的碳汇值为21.63万吨,占全市2022年碳汇的72%,这些珍贵的数据为生态保护和碳汇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持。

观测“空域”:以索“碳”新科技引领绿色发展

在碧波荡漾的滆湖之畔,一座先进的碳通量观测塔巍然耸立,它不仅是监测大气与湖泊水体间碳交换的“智慧之眼”,更是守护生态平衡的坚强“卫士”。2023年8月,由常州中心牵头建设的常州市首个湖泊碳通量监测设备在滆湖完成安装运行。自建成以来,已为滆湖碳通量监测提供30余GB数据量,生成约2.4亿余条数据,详细观测了滆湖水汽之间的物质要素(包括水、温室气体和能量等)、过程变量(包括辐射通量、感热通量、水汽通量和CO2通量等)以及时空变化,为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碳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守好“地域”:强化重点领域碳排放监测

工业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对全国整体实现碳达峰具有重要影响。为进一步压降重点区域内碳排放量,常州中心经过多轮考察和调研,分别在水泥、电力和钢铁等二氧化碳排放较大领域选取了11个典型企业开展碳排放监测工作,累计获取数据66个,发现问题4处,提出针对性建议5条,为更好地了解常州不同企业碳排放情况和变化趋势,更精准地推动“一企一策”减碳措施落地见效提供了决策支撑。

下一步,常州中心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会议精神,以建设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牵引,持续加强碳源/碳汇监测工作研究,深化技术创新,拓展业务领域,为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高标准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提供有力监测支撑。


地区江苏
(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