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8日,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主办的“迈向零排放交通论坛2023——暨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年度会议”在京召开。围绕基础设施如何进一步助力交通零排放转型,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探讨。
图为“迈向零排放交通论坛2023——暨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年度会议”圆桌讨论环节。从左至右依次是中国能源研究会智慧交通与绿色能源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贾俊国,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新能源汽车储能研究所副所长李立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刘建国,中汽数据有限公司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清洁能源研究部项目主管徐梓淇。
在交通零排放转型过程中,不同技术路径对基础设施提出不同需求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新能源汽车储能研究所副所长李立理说:“在零排放转型路径中,电的路径是最确定的,尤其是充电技术路径。虽然大家认为重型商用车的零排放转型路径有高度不确定性,但从我们的研究来看,其充电路径还是最为确定的,在成本方面最具优势。随着兆瓦级快充技术解决便利性问题,未来充电路径的确定性应该值得更多关注。”
谈及替代燃料技术路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刘建国介绍:“行业里面有很多替代燃料技术路线,包括氢、氨、醇、醚、油、电、气,其用量的规模不同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不一样。”
中汽数据有限公司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清洁能源研究部项目主管徐梓淇补充说:“零碳燃料未来是很重要的路径。汽车电动化给电网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智慧交通、智慧路网的规划是新能源汽车带来的业务点,未来有很大空间 。“
面对新技术的出现,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应如何规划以确保其可用性和连续性?
李立理说:“我重点从充电设施方面来考虑,无论是重型车还是轻型车,未来有两类充电设施。第一类设施是结合现有供电设施和场地进行建设,这部分设施需要按需建设,其中面向内部专用需求的可用性和连续性比较好。面向公共需求的有较大不确定性,这方面需要依靠市场来配置资源,尽量不要过度超前。第二类设施是原来没有足够供电设施保障的,比如高速服务区、大型停车场、物流园区。这方面关键是做好需求预测,对于需求确定性高的地区,比如高速服务区,在电力设施规划方面可以相对超前10年以上,其可用性和连续性较好,但在充电设施方面则应该适度超前,不宜超前过多,避免技术路线变化带来投资浪费。”
刘建国认为,很难达到基础设施与技术匹配的理想化目标。不同技术路线的发展规模目前看不清,虽然总体充电桩供不应求,但实际上充电桩布局也存在地区性差异,有些地方充电桩利用率很低,全国利用率不足6%。通过规划实现100%很难。
如何发挥好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专家认为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政府设置好标准,理顺相关政策和机制,做好基础性工作,通过有效市场来实现基础设施和技术路线匹配的问题。同时,建议主管部门加强电力规划与运营商对充电基础设施规划的衔接,并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比如如何合理使用充电基础设施减少充电基础设施损害,延长基础设施寿命。
近期和中长期基础设施应优先关注什么问题?
专家认为,近期的重点有两个,第一个是需要政府加大投资支持的方向,如对小区充电桩低压线路整体改造、高速服务区及物流枢纽的配套电网和充电设施投资等,电力设施要尽量一步建设到位,充电设施根据充电需求增长逐步建设。近期来说,配套电网投资可能会超过充电基础设施投资。第二个是建设试点,如电动重卡基础设施试点、车网互动试点。没有试点就没有规模化发展。
此外,有专家认为,交通领域基础设施近期应关注低碳补能,如港口RNG加气站、甲醇等。近期关注降强度,并兼顾未来长远性的技术路线,做前期技术研发。还有的专家指出,充电运营商及主机厂现在应更多关注利用率和投资回报,提升利用率,还需要注意到使用场站缺少使用评价等问题。
如何根据不同区域和城市的特点定制零排放策略?
“地方打造示范标杆很重要,比如唐山重卡标杆、太原出租车标杆、深圳公交标杆等,先进城市标杆的带动作用很大。在这个基础上,需要把先进城市的标杆变成国家的整体战略,加大国家层面推动统筹力度,加强地方与中央的联动。” 李立理说。
刘建国介绍,国家提倡因地制宜,成熟技术可以大规模推广,目前有潜力但不具备经济性的可以缓一缓。不同技术路线在不同车辆类型中的应用差别较大,城市公共用车电动化程度高,商用化程度高的中长途物流车电动化较难。
徐梓淇认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情况面临的诸多难题,包括如何针对农村地区进行数据分析与精准施策、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需求预测、电网升级改造及商业模式不明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