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信用平台

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六成左右,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十年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

来源中国环境网
发布时间1年前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以来,十年间美丽中国建设先后经历了全面推进到先行区建设,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重大战略。十年来,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北京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新春伊始,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在城市副中心新办公区召开新闻发布会,用一组组数据和一个个案例展示了京津冀协同十年的美丽蝶变。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同步改善

十年踔厉奋发,十年蝶变跨越,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从繁星无影、河水黑臭,到蓝天常在、清水绿岸,蓝天碧水从“奢侈品”变成了“常见品”,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发布会提供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三地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六成左右;重污染天数均大幅削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连续三年稳定达标,蓝天底色更纯、含金量更足,成为广大市民最有获得感的一件实事。

“多年来,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大气污染治理各项措施环境效益持续释放,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呈现长期整体下降趋势,空气质量实现根本改善。除了自己加油干,这其中,更离不开生态环境部的有力领导、指挥调度,也离不开周围兄弟省市的共同努力、协同治理。”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副处长谢金开在发布会上向记者介绍了十年间三地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情况。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在京津冀等区域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北京市牵头建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推动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相互支持。深入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地生态环境部门同频共振一盘棋,逐步完善了协同机制,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协同治污,连续多年共同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攻坚行动,统一重污染预警分级标准,定期开展预报会商,制修订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协同应对重污染天气,实现了区域空气重污染过程“削峰降速”,推动了空气质量同步改善。

“密云水库是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密云水库流域跨越北京市和河北省,其中北京市约占流域面积的四分之一,主要涉及密云区、怀柔区和延庆区,河北省约占四分之三,主要涉及张家口市和承德市。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强调密云水库作为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已成为无价之宝。”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何治介绍了密云水库流域区域协作保护工作。

2018年起,北京市政府与河北省政府签订实施《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这是全国首例水质、水量同步补偿的跨省协议,为北方缺水地区建立流域横向补偿提供了重要示范,2022年,北京市和河北省政府签订实施了新一轮补偿协议。2019年,生态环境部办公厅会同北京市政府办公厅、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共同印发实施《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2019-2025年)》,这是以保护密云水库为核心,国家和地方共同制定实施的第一个跨省流域规划。规划实施四年来,流域水源涵养能力、河流自净能力不断提升。

三地水环境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动态达到“十四五”国家目标要求。其中,北京市密云水库、怀柔雁栖湖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自然美景逐步融入市民生活。 

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不断拓展深化

“十年来,三地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建立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从传统的'各扫门前雪'到抱团合作、寻求共赢,三地不断推动执法联动走深走实,有效强化了区域交界处污染源的执法监管。”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党委副书记冯志军向记者介绍了三在协同执法情况。

2015年京津冀三地环保部门正式建立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2019年京津冀下沉联动执法层级,建立相邻县、区、市间的生态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2021年以综合执法改革为契机,三地进一步健全京津冀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增加了线索移送、宣传曝光以及“吹哨”三项制度,其中“吹哨”制度明确了对于交界处发现的重大环境违法行为,一地发现,即启动“吹哨”制度,另外两地及时“报到”协同开展查处工作,随时开展执法联动。

三地先后签署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十四五"时期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框架协议”,健全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流域联保联治、信息共享、执法联动、突发水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环评会商、信访举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10余项协同工作机制。2023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讲话精神,三地又联合成立京津冀生态协同专题工作组,制定实施两批次共44项走深走实措施清单,三地生态环境、水务、园林绿化九部门携手联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大环保”系统治理。

在协同机制下,北京市率先实现平原地区基本无煤化,并逐步向山区居民拓展“煤改电”工程,93%的村庄和96%的农户实现清洁取暖;制修订“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坚持精准、科学、差异化管控,与周边城市共同应对重污染天气,有效削减污染峰值、减缓污染积累。落实京津冀生态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10个远郊区与毗邻市区县聚焦交界地区严查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实现“一地吹哨、三地响应”。从“APEC蓝”“冬奥蓝”到“北京蓝”,实现蓝天常驻。

三地美美与共的低碳账本越积越厚

京津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共同研究编制《低碳出行碳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推动区域碳普惠项目互通互联。北京市充分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先进低碳技术、低碳领跑者企业、气候友好型区域和气候投融资等试点,发布了全国首个面向车用氢能领域的碳减排方法学,2023年在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评估中北京市排名第一,北京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大兴区全力推进国际氢能示范区建设,努力打造“新国门·新大兴”金色名片。顺义区汽车制造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入选国家首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的项目。朝阳区、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朝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入选国家第一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为筑牢夯实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北京市始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出台实施了“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让重要生态空间得到严格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和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制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规范”,核算“生态账”,直观体现“绿水青山”的生态贡献;累计9个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其中5个全域生态涵养区均荣获“双称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门头沟区持续深化与河北省涿鹿县等环京区域的联防联控和协同共治,探索构建大尺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

北京市大兴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队长李哲向记者介绍了北京的一个绿色低碳发展案例:“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是目前京津冀地区最大的氢能产业聚集地,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南区一期、二期目前已正式投用,聚集了190余家氢能行业企业,围绕氢的制储运加交通应用和建筑能源三个产业链储备项目490个,氢能产业产值同比增长86%。建成了全球最大气氢加氢站海珀尔加氢站,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突破900辆。2023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大会,发布《共建中国氢能高速行动倡议》,加快构建以京津冀、上海、广东、郑州和河北五个示范城市群为基础的氢能高速网络建设。目前,已发布7条氢能高速示范线,取得了良好的示范运营效果。”

世界向东,北京向南,“大兴”一词寓意美好,是名词,是动词,更是形容词。接下来大兴将继续保持“风生水起看大兴”的良好态势,推动“生态大兴”建设,让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新大兴新国门的高质量发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澎湃动能。

协同发展的绿色“两翼”越飞越高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个新城,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加快建设成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围绕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生态、绿色文化六大核心要素,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深厚根基。在生态环境部指导下,高标准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交易机构并已正式启动。 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初步建成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携手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燕郊、三河6座污水处理厂按北京市地方标准建设运行。

北京全力支持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白洋淀流域跨省(市)界河流水污染防治工作机制,京冀两地共同推进白洋淀上游大清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房山区与保定市联合开展执法检查,共同保障白洋淀入淀河流水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了全面深化拓展的新阶段,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发布会上,主持人介绍了下一步工作推进情况,今后北京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动力,努力推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水平再上新台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示范区做出贡献。

地区中国,北京,河北,上海,广东
(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