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里的“碳”,大多从哪儿来?
现而今,几乎所有人都在说“碳中和”。
9月13日,苹果召开新品发布会。会上,苹果负责环境、政策和社会倡议的副总裁Lisa Jackson再次重申,苹果致力于2030年实现完全碳中和,Apple Watch 9的表壳和表带材质都采用了可再生材质,通过Fine Woven材质手表,不再制造皮质表带。第九代苹果手表成为第一代碳中和的苹果产品。
除了“碳中和”产品,各大公司在ESG报告中,也纷纷强调“运营碳中和”。金融市场也在提“碳中和”——在9月初举行的服贸会“碳中和行动与企业ESG创新”论坛上,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梅德文提出,未来中国碳市场若金融化后,年交易额有望超过1万亿人民币。
不过,热闹终归热闹,我国当前实际上仍处于增长和达峰阶段,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窗口较短,碳减排和实现净零碳排放的任务艰巨。
据相关机构数据和测算,2021年,中国碳排放量达到118.9亿吨,占全球32.8%。考虑到能源转型和碳排放强度的下降,粗略估算出到2030年我国温室气体总净排放量约为122.6亿吨。这也意味着在未来的30年,我国需要将百亿吨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降至零,任务十分艰巨。
要想真正实现碳中和,还要从“碳是怎么来”的问题入手。
根据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士丁仲礼去年发布的《深入理解碳中和的基本逻辑和技术需求》,我国当前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大数在100亿吨左右,约为全球总排放量的四分之一。约100亿吨二氧化碳的年总排放中,发电和供热约占45亿吨,建筑物建成后的运行(主要是用煤和用气)约占5亿吨,交通排放约占10亿吨,工业排放约占39亿吨。工业排放中,建材、钢铁、化工和有色是主要的排放领域。根据进一步研究,发现45亿吨发电和供热排放的二氧化碳中,约29亿吨最终也应记入工业领域排放。也就是说,我国工业排放约占总排放量的68%,如此之高的占比在所有主要国家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是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出现压缩式发展等因素所决定的。
不难看出,从工业排放入手,减少碳排放是大势所趋。
伏羲智库创始人、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晓东教授在第二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演讲时指出,工业经济时代,大规模、标准化、低成本的流水线生产方式环节多、链条长,各生产环节之间相对割裂、订单交付周期长,难以快速应对实时变化的市场需求,产销不对路,生产过剩导致资源浪费。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融合流通帮助生产端直面消费市场,小规模、个性化、易调整的智能制造使按需生产、快速响应成为可能,衍生出柔性生产、增量制造等新模式,数字化产品设计从源头减碳,增量制造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数字化的控制增进产品合格率。
江阴优燃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优燃科技”)的技术和产品就是这样的。36氪了解到,成立于2017年的优燃是一家致力于不断提高工业炉窑燃烧效率的科技型企业,其自主研发的“基于工业互联网面向工业窑炉高效燃烧的大涡湍流算法”技术应用面向基于气体燃料燃烧的基础工业,包含钢铁、建材、特高压力装备制造、锻造等行业低碳数字化升级改造或新建基础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生产线,采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对工业燃烧动态参数进行即时运算和呈现,实现精细化燃烧,可实现10-40%的天然气节省,也就是说,这个技术最高可帮助企业减少40%的碳排放。
产品示意图
优燃科技总经理、南京理工大学智能制造学院的产业教授符宇强表示,该技术采用大涡湍流燃烧模拟算法,确保燃烧系统的火焰形态符合工艺需求,确保让热量精准送达需要加热的产品上,避免不合理的火焰造成的热量损失。“可以说,我们能针对不同工艺,做出最优的火焰形态。换句话说,我们做的是‘工业火的翻译器’。”
优燃科技总经理 符宇强
除了做出最优解的火焰,燃烧系统还能数字化监测及控制整个燃烧过程,收集的数据经过分析,能够为生产管理提供管理依据。
产品示意图
36氪了解到,目前,该技术的应用已经扩展到钢铁及深加工、有色金属、无机非金属材料、重大装备等领域。主要针对的领域里有专精特新需求的高端用户,除了为客户提供设备,还包含安全使用培训、技术咨询及终身云端售后。符宇强表示,加热作为工业生产心脏式的存在,确保其24小时的安全稳定运行成为优燃每一个项目最基本追求。
符宇强坦言,在当前经济下,越来越多的工业用户开始选择朝着低碳、数字化的方向发力,来应对成本、质量、劳动力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在稳健发展的基础上,力求实现企业的专精特新蜕变。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优燃科技与苹果公司供应链上的一家有色金属企业实现了合作。据悉,在优燃科技帮助下,该企业实现了产量翻倍,且单位碳排放仅有此前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