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信用平台

衢州低碳发展“花”开遍地

来源中国环境网
发布时间1年前

在位于浙江省衢州市的巨化集团公用事业部水厂,成片光伏板在水面上整齐排列,如同刚刚“喝饱”了能量,迎着阳光熠熠生辉。

这是一座新建的光伏电站,将被打造成集零碳、创效于一体的太阳能示范工程,预计第一年可贡献750万千瓦时再生能源电量,节约标煤约20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200吨。

“750万千瓦时可供智造新城高新片区用一整年。”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巨化水厂辐射着智造新城高新园区众多企业,每年供水量高达4800余万吨,巨大的供水量打开了水厂“零碳”发展空间。

水上的发电场是衢州市低碳能源地图中的一个生动坐标。

早在2021年,衢州市就提出“以碳效论英雄”的构想,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考量,率先开启全域低碳转型发展的积极探索。

抵达位于开化县马金溪支流的齐溪镇,只见谷涧交错,茂林修竹。在低(零)碳乡镇试点建设过程中,地理位置偏狭、基础设施落后的齐溪镇,如何背负起“低碳零碳化发展”的使命?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答案,在一叶茶中。

开化龙顶茶产于齐溪镇大龙山等地。据记载,其明崇祯四年被列为贡茶。如今,赋上二维码后,开化龙顶茶有了专属“身份证”:碳标签。

每公斤龙顶茶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为共排放14.49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扫一扫产品碳标签二维码,一行行数字、一份份报告呈现眼前。据了解,这是全国首张茶叶行业的碳标签。

浙江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绿色低碳研究中心负责人朱英杰介绍,碳标签是把商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标示出来的一种形式,一方面可以引导社会低碳消费,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农户增收;另一方面可以推动以减污降碳增效为导向的产业转型,进一步提升茶叶品牌的行业竞争力和经济附加值。

茶叶飘香迎四海客,齐溪镇的“碳”实践不止于此。齐溪水库边,可以看到不少露营者来此“安营扎寨”,欣赏美景。当前,随着“围炉煮茶”活动的兴起,齐溪镇以生态露营地为特色的新兴产业蒸蒸日上,全国首个低碳露营地团体标准——《低碳露营基地建设与服务规范》应运而生。据了解,该标准从能源、环境、交通、废弃物处置和运营等方面提出低碳建设和运营要求,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露营地的建设和管理中,进一步推动露营旅游绿色可持续发展。

从经济发展到民生福祉,具有衢州辨识度的绿色低碳实践样本正在形成。

绿色低碳的实践离不开完善的配套政策。依托“四色贴标”,衢州市配套出台了一批绿色金融信贷政策,利用“浙里办”平台,嵌入碳金融“云上超市”服务窗口,上线“碳融通”“减碳贷”等8个金融产品,对不同颜色的主体赋予差异化的贷款政策。

“以开化县农牛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其通过碳账户精准识别生产商品有机肥过程中的发酵工艺为碳减排关键因素,进而择优选择碳排强度低的槽式发酵工艺。”衢州市生态环境局开化分局总工程师程慧介绍,相比条垛堆肥,每生产1吨有机质可减少0.22吨碳排放量。由此,该企业换上“深绿”标签,早早享受到“绿色”红利。

在常山县,小小一只胡柚果也有精准的“碳画像”。“常山胡柚产量大、种植散。”衢州市生态环境局常山分局土壤与固体废物化学品科蒋国平介绍,该县通过建立集碳排放自动核算、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碳排放核算系统,以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胡柚生产主体为碳账户建设对象,在全方位量化果园碳排放量的同时,采取激励政策引导碳账户主体减污降碳。目前,已有66家规模胡柚生产主体建立碳账户,碳排放总量2000余吨,固碳总量2200余吨,碳净吸收量200余吨。

一张蓝图,更加清晰。如今,衢州市各地积极响应,在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建筑和交通领域发展以及绿色生活与消费等方面开展了实践探索。目前,衢州市所辖衢江区、龙游县被列为省级低碳县试点名单;龙游经济开发区、常山工业园区、开化经济开发区、江山经济开发区列入浙江省减污降碳示范园区,实施了中水回用、沼气发电、有机废水碳源区域协同利用等一批减污降碳标杆项目;11个乡镇纳入浙江省低碳试点乡镇名单,103个村列入浙江省低碳试点村(社区)名单。

地区浙江
(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