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信用平台

两会专访 | 全国人大代表王兰玉:河钢集团将从三方面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来源中国环境网
发布时间1年前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的全国两会,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产业,也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未来钢铁行业应从哪些方面着力推动?河钢集团又有哪些具体举措?中国环境报记者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河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兰玉。

钢铁工业发展趋势如何?

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过去一年,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河钢纵向推进钢铁产业链条向高端制造延伸,横向推进同类业务结构性重组,加快推进“钢铁向材料、制造向服务”的产业蝶变。

“过去一年,我们研发新产品186个,其中18个产品填补国内空白、21个产品替代进口。”王兰玉告诉记者,在“以氢代煤”方面,河钢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5月份以来实现连续稳定生产。

“同时,还依托氢冶金示范工程和产线应用场景,开创DRI和长、短流程相结合的绿钢工艺,持续打造引领市场的绿钢产品品牌。”王兰玉表示。

“为不断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我们组建了河钢研发中心,形成集团级研发平台、子公司技术中心、产线技术单元三位一体、协同互补的研发格局,与世界级龙头企业、知名科研院所共建的全球研发创新平台增至38家。深入推进研发投入‘三年上、五年强’专项行动,全年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27%。”王兰玉补充道。

谈到钢铁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王兰玉表示,“当前,钢铁工业已进入绿色转型关键期。”

鉴于目前钢材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在我国钢材消费总量呈下降趋势,建筑材料等部分传统需求明显下降,同时,由绿色低碳所驱动的下游钢材新需求出现增长的情况下,“钢铁产品的发展重心需要向质量和效益转换。”其次,钢铁材料的可循环等优良特性在未来产业发展中有待充分开发和利用,材料升级和材料替代空间很大。

面对国际钢铁市场带来的新形势新挑战,我国钢铁行业需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与标准的制定。同时,需要主动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加快革新人才培育模式,打造可担重任的新型人才队伍。

当前,我国钢铁产业正在加快由基础原料向高端材料转型。钢铁产业链的高端化升级,也具有带动关联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未来产业技术应用场景的巨大潜力。

重点从三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国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面对加快构建以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的迫切要求,王兰玉认为,接下来,河钢应重点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等方面,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产品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河钢将大力推进“钢铁向材料”转变,特别是聚焦聚力推动结构性产品向功能性材料转变。深入把握先进材料发展趋势,进一步推进性能更显精准、场景更加丰富的功能性钢铁材料创新。围绕交通、核电、能源、先进装备、航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和战略领域,以原创和进口替代为方向,适度超前研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前沿引领材料。全面对接高端市场,衍生开发满足家电、化工、工程机械、重型装备等领域不同价值需求的差异化产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依托涂镀材料、海工钢、耐磨钢等优势产品,构建形成专业品牌优势。

以技术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着力发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量化研发投入对产品结构调整、成本费用降低、经济效益提升的支撑作用。以技术攻关、流程再造、颠覆创新为方向,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谋划2024—2026年产线智能化提升新的三年行动方案,推进产线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围绕“6+2”低碳发展技术路径及“6+6+5”低碳排放产品发展规划目标,推进6条低碳产品工艺路线的落地见效,构建低碳技术新优势和绿色发展生态圈。

以产业创新构筑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同类业务归集和结构性重组,着力发挥大河化工、大河金属等深耕细分领域的专业化公司与钢铁子公司的协同优势,打造紧密协作、利益共享的产业共同体。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持续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聚焦中心业务培育核心技术,如化工板块发展焦产品绿色应用和相关产品深加工技术,氢能板块推进研发绿氢制、储、运、加、用等环节关键技术,全面提升价值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

地区中国,江苏
(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