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信用平台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气田建设到哪里,就把绿色延伸到哪里

来源中国环境网
发布时间1年前

“目标实现!”2021年12月24日16时12分,年产天然气量100亿立方米的鲜红数据,跃动在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生产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每每回忆起这一瞬间,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厂长王冰仍难掩内心的激动。

鄂尔多斯盆地里的绿色气田。

作为长庆油田天然气生产的“排头兵”,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承担着向全国10多个大中城市供气的任务。通过西气东输、陕京管道、靖西线等天然气管网,天然气源源不断地输往京津冀、陕甘宁等区域,对改善当地环境空气质量、优化能源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建厂时年产天然气量0.98亿立方米,到如今突破百亿立方米大关,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不仅疾驰在生产建设的“快车道”,更架起了绿色发展的“高架桥”,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气田建设到哪里,就把绿色延伸到哪里”的承诺。

从不足1亿立方米到突破百亿立方米大关

1989年6月,靖边气田发现井——陕参1井喜获高产工业气流,实现了长庆油田从单纯找油向“油气并举、协调发展”战略格局的转变。

按照中国石油集团的总体部署,天然气勘探工作将地震、钻井、测井、酸化压裂、地质综合研究融为一体进行综合勘探开发,靖边气田横空出世。

靖边气田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探明的我国陆上最大的世界级整装气田。地质学家翁文波闻讯后说:“在陕甘宁盆地发现大气田,其地质意义不亚于当年大庆油田的发现。”

靖边气田属于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丰度“三低”气田,被称为“边际气田”,经济有效开发难度非常大。从1991年开始,长庆油田按照党中央关于加快天然气开发的要求,依靠科技攻关和创新,开展气田地质、气藏工程、采气工艺、地面生产系统等多项研究。

王冰说,在“讲求经济效益,充分利用探井形成生产规模,尽量减少开发初期投入,尽快收回勘探投资”的思路下,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实行“少井高产”的开发原则,实现低渗气田相对高产高效开发的目标。通过探井试采,加深对气田地质的认识,形成了继四川气田“单井中压集气”之后的具有长庆特色的“多井高压集气”工艺流程。

向北京供气的陕京管线。

经过不断探索、大胆创新,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打破国内已建气田的建设模式,引进消化国外先进经验,简化工艺流程,降低建设成本,坚持采用和集成井下节流工艺、低渗透气藏储层综合评价技术、丛式水平井开发、试气“工厂化”作业、体积压裂等先进适用技术,打通了气藏“渗流通道”,把“羊肠小道”变成“高速公路”,攻克了世界级“三低气田”有效开发的技术瓶颈,形成了国内首创具有长庆特色的靖边气田配套开发及工艺模式。

王冰表示,“靖边模式”在气田开发思路和模式方面实现了许多新的突破,为国内开发建设同类型整装气田提供了有益借鉴。

进入21世纪,我国天然气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天然气消费量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为了解决“气荒”问题,保证向北京、西安、银川、呼和浩特等10多个大中城市安全平稳供气,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主动扛起“保供气、保民生”的光荣使命,认真履行企业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克服气田剩余资源品位下降、开发难度日益增大、成本不断提高等困难,主动提产增加供气量。

从建厂时年产天然气量0.98亿立方米,到如今突破百亿立方米大关,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始终传承“石油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发扬气田会战“五种精神”,长庆采气人扎根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走出了一条艰苦奋斗、产业报国的创业之路,形成了“不让老百姓受冻是我们的责任,能为老百姓供气是我们的荣耀”的采气人价值追求,为亿万人民群众送去“暖心气”,为保卫碧水蓝天贡献“清洁气”。

鄂尔多斯盆地里的绿色气田

作为在鄂尔多斯盆地建成的首个百亿立方米采气厂,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思路,严守生态红线,争做呵护碧水蓝天净土的守卫者。

“当天然气开发与生态保护冲突时,无论付出多大代价,我们也要毫不犹豫地为生态让路。”王冰表示,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22口气井退出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柏自然保护区,荒漠的井场重新覆盖了成片的沙地柏,用实际行动践行百亿立方米大厂的政治担当。

当前,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传统能源企业发展的新使命,这既是一场艰难的挑战,也是遍布机遇的赛道。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着眼技术创新,充分发挥新工艺、新技术优势,大力推进生态气田建设,探索出一条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径。

推动工艺技术革新,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率先建成5套硫磺回收装置、两套碱洗装置,实现了“焚烧氧化+单碱法吸收”尾气处理,“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硫磺回收量2.8万吨、二氧化硫减排量5.5万吨。在榆林区域首次开展压滤工艺现场试验8口,重复利用清水800吨,兑现了“废气不上天、废水全利用”的“零排放”承诺。

注重绿色高效开发,将生态保护融入建设全过程。推行大井丛水平井开发模式,优化井场组合,通过丛式混合井组、合理规划管网串接等先进工艺,节约土地1275亩,用地需求减少3/4。开展“不点火试气”天然气回收试验,一年天然气回收量可以达到3100万立方米,实现了经济、环保、安全多赢。

淘汰高耗能设备,采取节能减排新措施。通过简化优化工艺流程,拆除加热炉86台,拆除卧式蒸汽锅炉11台,年节约天然气266万立方米,逐年逐步更换高耗能设备,有效降低用气用水量。顺利完成第一净化厂气质提升工程,拆除3套处理量小的净化装置,集成新建大装置1套,年节约天然气187万立方米。

王冰算了一笔账: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历年累计外供天然气超1400亿立方米,如果全部转化为热能,相当于11个三峡电站年平均发电量产生的总热量,可以替代1.8亿吨标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两亿吨。

可以说,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作为长庆油田天然气生产的“排头兵”,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气田建设到哪里,就把绿色延伸到哪里”的理念,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如今,沿着气田南北线行进,跨越1.42万平方公里,一幅“井在景中、景中有井”的美丽画面徐徐展开。在昔日的沙地上,6个企地友谊林先后建成,井场长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沙芦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蓑羽鹤也由最初的25只增加到现在的200多只。

建厂以来安全生产“零事故”

“天然气开采、净化属于高危作业,安全生产是永恒主题。”在王冰看来,管安全就是管风险,管风险的核心就是风险辨识与防控。

据介绍,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将风险辨识与防控作为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重中之重,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推进方案,突出危险源辨识、风险评分级、制定风控措施、分解目标责任4项重点工作,对涉及气田开发生产1500多个作业单元开展了全面辨识、评估风险等级,确定了九大类风险清单及防控措施,实现了作业活动风险管控到位、措施可行、责任到人,从运行机制上确立了“双重保险”。

“我们充分利用风险识别评价结果,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隐患查消机制,对隐患治理项目实行‘厂—作业区—班站’三级治理模式,配套激励问责机制,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实现了隐患排查‘两升两降’。”王冰表示,双重预防机制的建设及有效落实,使全厂风险管控水平稳步提高,全员安全履职能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随着靖边气田的发展壮大、管理区域的不断延伸,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围绕“人、机、环、管”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努力阻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利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通过采用国际通用的先进管理做法——QHSE管理体系,筑牢气田本质安全的基石。

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每年都会及时组织修订完善QHSE管理体系,使其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与上级公司的体系管理无缝衔接。同时,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不断探索改进QHSE管理体系审核,充分应用内审、上级审核和外审结果,全面诊断和评估QHSE管理体系水平,发现短板漏洞及时干预完善,推进QHSE管理体系与生产实际更加紧密结合。

“QHSE管理体系为上产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了建厂以来工业事故、人身伤亡、环境污染3个指标控制为零的纪录。”王冰表示,站在新起点,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将牢记安全环保使命,坚守底线、不越红线,为建设基业长青的百年长庆贡献力量。

“红色引擎”赋能气田高质量发展

建成长庆油田首个百亿立方米采气厂,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其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王冰说:“建成100亿立方米现代化采气强厂的发展史,是一部铸根固魂、为国争气的奋斗史,更是一部旗帜引领、听党指挥的创业史。气田开发到哪里,党的领导就延伸到哪里。”

“红色引擎”赋能气田高质量发展。

在企业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党委高度重视抓基层打基础,用制度强化管理,用责任激发干劲,用考核促进担当,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党员干部的执行力得到不断提升。

一方面,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发展,激活“红色细胞”。实施党支部考核评价和达标定级管理,分类分级建成标准化党支部12个、红旗党支部6个、示范党支部3个。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推进《基层管理手册》和《基层操作手册》智能化深度应用,基层组织建设和管理效能取得双突破、双提升。全厂先后有3个党支部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青年文明号”“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中国石油集团基层党建“百面红旗”荣誉称号。

另一方面,牵住“党建责任制”这个牛鼻子,织密“责任网络”。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党委从促落实上精准发力,将党建目标任务深度融入百亿立方米天然气生产示范区建设工作中,编制《党建工作责任制指引手册》,分岗位建立行动计划33项,形成了“明责+履责+问责+督责”的党建责任制考评体系,建立了以计划管理为特色的“大党建”工作格局,有力解决了基层党支部“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的问题,确保了气田稳产上产发展任务落实落地。

此外,不断创新实践载体,把握发展“脉搏”。全厂开展抓基层打基础和管理提升活动,“三亮四比一创建”持续走深走实,“党员身边无事故、无隐患、无违章”、党员积分管理等特色载体焕发出新活力,党员骨干“双培养”机制让党员在高技能人才中的占比从25%攀升至86%;采取支部搭台、党员骨干牵头、员工参与的方式,组织党员干部主动巡检问题、认领难题,解决生产现场和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实施18个党建攻关项目,实施“小革新”“小改造”“小发明”等创效项目109项。

“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融合更深,基层党建与基层管理谋划更实,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我们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底气也更足。”王冰表示,“百亿立方米”硕果凝结着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责任担当,展示着2000多名干部员工矢志奉献、为国争气的奋斗实践,也让高质量党建成为气田高质量发展最厚重的底色,书写了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地区中国,北京,内蒙古,四川
(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