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信用平台

武汉厚植绿色底色 缔造美好家园

来源中国环境网
发布时间1年前

 

调研巡司河整治情况 

 

“探碳武昌伢”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课程 

 

联合检查加油站油气回收 

   

巡查沙湖排口



长江中游右岸,一座千年古城,洋溢着楚辞的浪漫,浸染着诗仙的缥缈,千年文脉于斯为盛。

倚山拥湖临江,拥有独特的地理气场。追求卓越,敢为人先,传承着先辈的历史荣光。

武汉近现代工业与科技之发轫,筑基武汉大学百年芳华,赓续深厚的科教血脉。

坐落于武汉城市中心的武昌区,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2023年,武昌古城建城1800年。连续5年来,武昌的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市中心城区第一。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750亿元,预计2023年跨越1900亿元,是名副其实的“楚天首区”。武昌区以充足的“含金量”构建起坚实饱满的经济格局。

近年来,武昌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经济发展反哺城市绿色转型,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武昌贡献。

2023年10月8日,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武昌区作为中心城区代表,介绍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和“水”“绿”两相宜的工作经验。

10月31日,武昌区召开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谋划未来一个时期全面推进美丽武昌建设。武昌区坚决守住环境安全底线,着力推动经济发展绿色化,积极建设美丽武汉先行区。

积极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区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武昌路径,继续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城市中的“森呼吸”

10月28日,古城武昌迎来史诗级的城建市政工程。地底下,2190米长的黄鹤楼隧道正式通车。这是国内最大单管双层城市道路隧道。

而隧道头顶的地面上,和平大道南延(中山路—张之洞路)地面段同步通车。

从交通架构来看,这为老城打造了一条通畅的城市主干道。城区中的山体,是大自然最美好的恩赐。从生态空间来看,这条隧道保留并延续了蛇山这条横贯武昌的生态绿轴,道路沿线同步建设了一条长达13千米的林荫绿廊,形成了一条“穿城穿山生态绿廊”。

不止如此,武昌区严格按照《武汉市滨水临山地区规划管理规定》,对全区8座山体进行保护,构筑起一道山体绿脉屏障,居民望得到山,看得见绿。

绿色,代表着生态,预示着希望。191株古树名木,让武昌区成为中心城区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数量最多的城区,古树名木保护率达100%。更多群众自发地参与古树名木的保护中去。

绿色之后,是诗歌与歌唱。“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冬天蜡梅花,夏天石榴花”,诗与诗歌,人与绿意,武昌区以文化脉络为主轴,在美丽的黄鹤楼下,将老武昌人吟唱的“汉阳门花园”,打造成了一处让人愉悦的绿色生态地标。

在保护山体、湖泊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优化路网、满足人民的畅行意愿,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能力与智慧。近年来,武昌着力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工夫,不断完善道路系统,加大垂江路、达湖路、断头路建设力度,新建纬五路、武车中路、兴国路西段等微循环道路98条,打通中南三路、兴国北路、紫阳东路延长线等断头路20条。

路通了,不仅极大地缓解了交通拥堵、提升了交通便利,从生态角度,这些道路还为武昌古城打开了一条条城市风道,让老城区多出一个个“气口”。尤其是在夏季,空气可以更顺畅地穿拂城区,有效帮助老城区降低温度,并且有效改善武昌的空气质量。

更重要的是,居民能够站在街头森林,舒服自在地享受“森呼吸”。

城市中的“水呼吸”

在武昌,有一片特殊的广袤“森林”,生长在碧波荡漾的外沙湖中。

2020年,外沙湖开启水质修复攻坚战。湖底开始种下一片“水下森林”,通过水生植物来达到进一步净化水体的效果。

如今,175万平方米的各种水生植物,生长良好。水域的水生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1.2%提升至60%以上。据统计,全区水域水草种植面积已达两万余亩。

武昌区共有2河4港8湖(含东湖),拥有16.678公里长江岸线,水域面积占比43.7%。水,是武昌区天然的优质生态禀赋。

湖泊水质治理的顽疾,是“死水”。无论多好的水质,封闭水域如果流动性变差,水体长期“不动”,很容易出现“死水”、臭水的状况。

外沙湖是一个具有调蓄功能的湖泊,每当下雨时,会有初雨通过排口入湖。

流水不腐,是武昌区治水的核心智慧。经过反复试验、不断优化,武昌区找到一个“土办法”:在雨水排口末端,修建溢流坝;雨水超出坝体时,水循环泵将“脏水”抽排至湖泊湿地区,利用挺水植物进行净化;生态围隔将入湖雨水与湖中净水分隔为两条水道;“脏水”抽排后,干净的湖水自动填充,形成良性水循环,增加了水体的流动性,减少乃至避免水污染。

形象地说,“脏水”送进湿地,净水自动填充,水体宛如一条灵动的“太极鱼”形成自净。

这个“土办法”,今年4月获得新型专利。采取这种“生态补水+内水循环”的方式让水体流动起来后,外沙湖在去年干旱、水位下降0.5米的情况下,水质不降反升,由Ⅳ类提升至Ⅲ类,且在排口处未见蓝藻的踪迹。

守护一城碧水,厚植生态福祉。近五年来,武昌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全市率先推行流域“河湖长制”,先后投入27.55亿元,狠抓市政管网完善、河湖水质提升、黑臭水体治理和长江岸线整治等工作,水环境质量逐年改善。

全面推进饮用水水源安全隐患整治。以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组织督促余家头水厂、平湖门水厂等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24座码头和砂场全部关停拆除,二级保护区内的10座经营性码头全部搬离或关停。

高标创建生态廊道,推进江滩提档升级,先后实施江滩五期、黄花矶和八铺街江滩综合整治,江滩岸线复绿28万平方米。

按照“查、测、溯、治”要求,组织制定并实施“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全面完成长江武昌段所有入河排口的溯源整治。

武昌区实施河湖港渠全线控源截污,先后对沙湖港、罗家港、董家明渠和楚河沿线53个闸口、排口进行全面截污和封堵。持续开展管涵清淤减污,累计疏捞管网约6000公里,清除淤泥约5万立方米,大幅降低淤泥对河湖水质影响。精细提升湖泊水质,对湖泊底泥实施清淤减污,累计削减污泥3.8万立方米。同时,因地制宜采取多点补水、纳米曝气、补种水生植物和底泥固化等修复措施,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今年第二、第三季度的武汉市水环境质量考核排名中,武昌区位列全市第一。今年以来,长江武昌段水质保持Ⅱ类以上。

目前,武昌区6个湖泊均已完成生态治理,水质均稳定在Ⅲ类以上,水质全面达标,全部达到优良水平。紫阳湖、内沙湖、外沙湖、晒湖4个湖泊综合治理入选武汉市“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入选数量和比例均居全市前列。武昌,成为拥有“美丽河湖”最多的城区。

这些“美丽河湖”再次印证了,武昌的水体有了自在的“水呼吸”。

公式

城市中的“碳呼吸”

武昌区依山傍水,滨江滨湖,绿化覆盖率超过40%,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稳定在80%左右,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作为老城区,空气质量及大气污染防治一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武昌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答案在于武昌区创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机制,组织制定大气污染防治“一街一策”“一企一策”,压紧压实大气污染防治责任。通过督办约谈、联合执法、日常巡查、问题交办等方式,组织实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氮氧化物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整治、能源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五大攻坚战,每周至少开展两次夜间联合执法行动,生态环境部门与城管、建管、交管等部门协同作战,科学调度、精准管控、靶向施策,取得积极成效。

2022年,武昌区全面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改善空气质量各项目标任务,各项大气污染物年均浓度全部同比下降,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0天,优良天数比例81.2%,同比提高4.9%,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PM10浓度在全市国测点和省测点中处于最低水平,O3浓度是全市国测点和省测点中唯一下降的站点。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今年前三个季度,设立于城区中心的武昌紫阳国控点,PM10、PM2.5、NO2浓度达到年度目标。

绿色是产业转型的未来。近年来,武昌区注重发展“绿”经济,打造“点绿成金”新名片。

在美丽的蛇山一侧,有一个小巧别致的小龟山。这里,曾是一个工业厂区。至今仍保留着大型的龙门吊、机械,以及其他一些工业遗存。

注入创新的理念和美学设计,这片工业遗址经过“城市更新”后,摇身变为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漂亮、别致、闹中取静的环境,吸引了多家金融机构和碳金融机构入驻。

金融服务业,一直是武昌区的支柱产业。武昌区在全国首创提出建设碳金融集聚区,荣获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碳金融成为武昌区的一张靓丽名片。

武昌区创新提出并扎实推进碳金融“四大行动”,以“碳共识”筑牢“双碳”思想基础,以“碳述职”调动“双碳”资源力量,以“碳招商”集聚“双碳”头部企业,以“碳创新”激活“双碳”产业活力,推动武昌区从“试点”走向“示范点”,为全国气候投融资贡献武昌区方案和武昌智慧。

武昌区斥资打造全国首栋碳金融创新楼宇——中碳登大厦,于2022年10月启用。楼宇内,规划碳交易服务、碳资产管理、碳金融创新、碳科技转化、碳普惠应用等五大专区,引进中碳登、中碳科技等37家企业落地。

楼宇内的企业能够达成优势互补、资源分享,“一栋楼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一条碳市场服务产业链就这么自发形成。

通过全力扩大碳产业集群,形成集聚效应。近200家涉碳服务企业落户武昌区,初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碳交易结算、碳资产管理服务产业链条。

打造气候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由省市区共同配套资金,依托省市绿色服务平台资源,搭建以碳账户为基础、气候投融资企业库和项目库为核心、投融资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气候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广泛服务于省市气候投融资机构,引导和促进更多优质资金流入绿色低碳技术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

“武碳通”于11月17日在2023年第十三届华创会“碳金融赋能产业发展暨气候投融资论坛”正式上线启动。

“武碳通”平台通过智能算法和大数据分析,帮助融资主体一键触达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碳金融相关产品和服务,辅助金融机构开展基于碳账户的气候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组织服务机构为用户提供ESG、碳中和规划、碳资产开发、碳评价、碳认证等第三方对接服务。

目前,平台意向入驻金融机构13家,入库项目107个,总投资额达670亿元。其中,减缓类项目达345亿元,适应类项目达325亿元。

“碳”究金融支撑新路径,打造绿色金融示范地。积极跟进武汉碳清算所筹建,全力夯实碳市场发展基础支撑,引导辖区金融机构创新开发,碳基金、碳托管和碳质押融资等绿色产品,成功落地一批碳金融首创产品。

利用辖区金融机构资源优势,积极发挥碳减排支持工具作用,创新开发碳基金、碳托管和碳质押融资等绿色产品,成功落地一批能源基础设施类REITs等碳金融项目。其中,湖北银行落地地方法人银行首笔3200万元碳减排贷款,用于支持大悟县芳畈镇农光互补光伏发电工程建设。民生银行武汉分行成功落地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为湖北省内一家民营化工企业融资2500万元。

推动《湖北省碳排放权质押贷款操作指引(暂行)》落地实施,开展基于预分配配额的碳金融创新,落地新政下首笔300万元跨履约期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国家电投湖北分公司开展清洁能源资产REITs融资创新,成功实施首单19.20亿元绿色碳中和资产支持专项计划。

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决策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双碳”路径,构建更为完善的气候投融资服务体系,求得更好的“双碳”成效。

今年初,武昌区发生一起“以树代偿”案例。武昌区环境监察人员现场检查时发现,一家建设工程公司正在使用的一台勘察钻机,没有按照规定安装污染防控装置。经专家鉴定评估:这家公司违规作业导致碳烟颗粒物、烃类等大气污染物超标排放,应当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义务。经测算,建议赔偿金额为5000元。根据相关的生态环境损害制度及实施方案,该公司认购价值不低于5000元碳汇林、碳中和林,实施替代性修复。

随后,经调查研究,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决定在全市深入推广这种做法,并设立“武汉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示范基地”(第一批),统筹指导赔偿义务人前往开展生态修复,形成集预防、惩治、修复、教育、宣传于一体的生态环境立体防护网。

在碳金融司法领域,武昌区人民检察院创新试行“以碳代偿”,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修复。

参与组建15亿元武汉碳达峰基金,收集一批“双碳”重点项目,总投资459.32亿元,为“双碳”领域重点项目绿色赋能。

积极探索碳普惠机制,推动建成华中地区首个碳普惠平台“武碳江湖”,积极培育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碳普惠,成为武汉市、武昌区的又一个“碳民生”工程,广大居民乐享“碳普惠权益”。

坚持创新驱动,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武昌区正在把“空气中的碳”做成一项大产业。

下一步,武昌区将继续“碳”寻转型发展新赛道,当好国家试点先行者,为产业绿色转型、动能加速转换、经济高位求进积极探索武昌经验,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目标贡献力量,助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地区中国,湖北
(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