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信用平台

抓住重点 解决痛点 打造亮点——贵州各地以问题为导向,加大保护治理力度

来源中国环境网
发布时间1年前

松桃县九龙湖“帷幕法”“生化法”治理工程


解决痛点 打造亮点

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遵义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州)摸清生态“家底”,因地制宜,狠下功夫解决辖域内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痛点问题。

富矿精开  治锰前行

驱车进入铜仁市松桃县锰渣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牌子伫立在复绿后的草丛中格外显眼。为激活“沉睡资源”,铜仁市强化生态环境治理,为用好锰资源装上“绿色驱动”。

松桃县锰资源储量约7.32亿吨,居亚洲前位,是国家锰矿资源战略安全供应核心区。用锰更要治锰,铜仁市成立锰污染治理和锰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对涉锰的矿、企、库、站实行“四个一策”,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和锰矿企业整治等任务,进行台账管理、动态销号。

“治理好锰污染,用好锰资源,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推进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滕建玮是土生土长的松桃人,亲眼见证了松桃县锰矿产业的发展变迁,他说:“作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者,将持续为锰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并用数据记录下治理锰矿的点点滴滴。”

目前,铜仁市已关闭退出锰矿山两座,关停退出电解锰企业8家,实施分批治理、分类管控锰渣库19座,新建和提升渗滤液、污水处理站9座,锰和氨氮处理能力大幅提升。目前,松桃河下干溪、边城国控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持续稳中向好。

在行业普遍使用“气态膜”“吹脱法”技术的基础上,铜仁市积极探索“帷幕法”“生化法”等5种创新治理方式,坚持“富矿精开”,推进锰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建设锰产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

秉持低碳发展  贡献绿色力量

在认真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过程中,遵义市生态环境系统始终坚定“双碳”战略,积极推进全市重点行业开展污染物减污降碳协同治理。遵义市生态环境局就如何实现污染物减污降碳工作积极探索新路径,主动对接服务企业,提前介入,帮扶低碳企业落地生产。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促进了一批企业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截至目前,遵义市绥阳县工业尾气生物发酵法制燃料乙醇、遵义海螺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余热及太阳能发电、仁怀市苍龙白酒废水处理厂沼气发电等一批降碳示范项目已完成建设,通过对余热及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综合利用,减污降碳工作初见成效。其中,绥阳县利用废煤气制乙二醇降碳重点项目是我国西南地区首个工业尾气生物发酵法制燃料乙醇项目,生产过程中碳排放一次性减排30%,产出的乙醇使用可减少碳排放和汽车污染物排放,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0多万吨,对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以及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建设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今年,生态环境部组织对遵义市自2013年以来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结果为优秀等次。遵义市为贵州省绿色低碳发展贡献了力量。

“正负清单”促发展  交叉检查严监管

今年以来,黔南州强化统筹严格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和优化服务指导,建立正面清单监管、信息化监管和异地交叉检查三大机制。

一加一减,正面清单有“正能量”。通过深入排查和调研,黔南州建立了重点污染源清单数据库,将环境风险小、信用好、依法排污的企业悉数纳入正面清单,实行差异化、个性化管理,为企业减负。对纳入正面清单的企业主要采取远程监控、线上巡查等数据化方式精准监管,减少现场检查频次,实现了“无事不扰”。目前,共有94家企业被纳入环境执法正面清单。

为提升远程监管能力,黔南州生态环境部门在重点企业设置多个点位,安装在线监测、视频监控设备并接入州级监控平台,确保及时预警提醒和督导处理企业环保设备运行不正常、超标排放等异常情况,督促企业依法依规落实好排污治污主体责任。目前,建成在线(视频)监测、监控设施178套,以信息化监管推动企业及时整治环境问题476个。

对纳入非正面清单的企业,则通过增加现场检查执法频次推动问题整改,对企业违法行为起到强有力的震慑作用。

同时,黔南州积极推行异地交叉检查机制,加强州、县(市、区)和部门之间的执法联动,目前,共开展市(州)级交叉执法两次,县(市、区)异地交叉执法检查行动两轮(次),督导企业456家(次)。对排查发现的问题,指导企业建立“一企一策”“一问题一清单”抓好整改。

接下来,黔南州将继续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机制,推动生态环境执法监管由“人防为主”转向“技防优先”,提升执法监管的精准性、针对性。

地区贵州
(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