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信用平台

吉安以庐陵“四色”绘生态底色

来源中国环境网
发布时间1年前

江西省吉安市按照“文化庐陵、山水吉安”的城市定位,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战略,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重要抓手,融合庐陵“红、古、绿、金”四色,聚焦低碳产业、低碳能源、绿色生活、绿色建筑等重点领域,完善应对气候变化体制机制,强化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推动了吉安市经济社会生态化发展。

2017年至2022年,吉安市GDP平均增速达7.78%,高于全省(6.8%)、全国平均(6.5%-7%)水平。十三五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23.68%,超额完成“下降21%”的省定目标。2022年,单位GDP能耗强度0.2395吨标准煤/万元,碳排放强度为0.2995吨二氧化碳/万元,碳排放下降率累计为30.96%,处于全省先进水平。温室气体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均碳排放量保持在1.76-2.06吨区间,远低于全国平均值(8吨左右),经济社会发展大步向绿色化、低碳化迈进,有效促进吉安市实现生态文明进步。

以井冈精神之“红”,立低碳发展导向。吉安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组长的低碳城市试点建设领导小组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碳达峰碳中和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起草并印发了包括《吉安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吉安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及《吉安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等多个指导性文件,加强政策上位支撑。“十三五”期间,吉安市人民政府印发《吉安市“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施方案》,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核算和评价考核制度基本形成。

同时,吉安市大力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初步构建了风能、水能、光伏产业、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发电等多种新能源产业发展体系,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成果显著。全市已建成投产的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约540.21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发电装机占比达63.33%,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31.82%。天然气用气总量达到1.4亿m³,总建成10个储气站共20余个储气罐,总容量1940立方米,达到“3天储气能力”和“年用气量5%储气能力”要求,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和水力发电量均位居全省第一。

以蓬勃发展之“金”,强低碳发展效能。为活用金融工具强化绿色转型,吉安市创新推出绿色保险,落实油茶、蔬菜、中药材、肉牛、柑橘等省级特色农业保险,增强了农业种养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发行绿色债券,2020-2022年以来,积极引导市城投和市新庐陵公司发行绿色债券36亿元,有效解决绿色项目融资需求。目前已实现2018-2022年绿色贷款余额年均增长40%以上,2022年贷款余额达331.9亿元。创新推出多种绿色信贷产品,至2022年,全市金融机构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符合条件的贷款10.7亿元,位居全省第五位,支持企业9户。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企业进行低碳技术革新,鼓励社会资本重点支持低碳发展能力体系建设、低碳示范区创建、低碳技术研发、示范项目、示范工程、林业碳汇等领域。“十三五”期间,吉安市本级节能低碳技术项目立项30项,资金600万元,撬动银行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160亿元。

吉安市碳市场履约清缴工作,第一个履约周期(2019-2020年度)实现碳排放配额盈余98.0972万吨,第二个履约周期(2021-2022年度)实现碳排放配额盈余11.4619万吨。辖区内发电行业企业喜获双碳战略下的绿色发展红利,进一步提升了企业主动减排的动力,助力吉安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吉安市大力推动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为首位,先进装备、先进材料、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为主导的“1+N”特色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54.4%和35.2%,占比均位居全省第一。2020年被国务院以“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通报激励,是全国十个之一,全省唯一。

以生生不息之“绿”,促固碳增汇水平。为创新推动绿色发展,2017年,吉安市在全国首创市场化运作模式,与国家林业局和国开行总行建立战略关系,推行“足额林权抵押担保+市级风险准备金+项目林权排他性承诺+林权保险”的林权抵押贷款融资模式。项目实施以来,森林蓄积量由2018年的9100万立方米增加到2022年的1.15亿立方米,该创新做法于2020年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及经验做法推广清单》。

为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双向转换机制。吉安市泰和县开展千烟洲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试验区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小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以泰和县流域生态补偿资金作为主要资金来源,流域范围内受益企业和行政村共同组建小流域水生态补偿基金,对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和奖励。从治理前到现在,试验区森林覆盖率由0.4%提高至67%以上,年土壤侵蚀模数由221.1吨/平方公里降至3吨/平方公里,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不足500元提高到1.5万元。千烟洲红壤开发模式曾被推选为里约热内卢的国际样板之一,联合国授予其全球生态修复“百佳”,入选我国建国50周年成就展,载入了高中地理教科书,《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千烟洲”模式》案例列入中国改革2021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为走深走实国家“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吉安市扎实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生猪循环化养殖、秸秆回收利用、塑料污染治理等改革试点。全市累计获批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8个,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达68%。建设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小区45个,实现生猪养殖无污染、零排污,相关做法获农业农村部示范推广。建立了固废、危废、医废、餐厨垃圾、生活垃圾前端收集、中端转运、末端处置体系,基本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获评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

以底蕴厚重之“古”,助低碳创新动能。随着“双碳”工作纵深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基础能力建设面临更高要求,面对当前挑战,吉安市大力号召全社会参与绿色低碳行动。作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吉安市先试先行,在全境开展各项低碳试点示范项目或工程,以点带面,多领域、多层次,构建较为完善的低碳社区、近零碳社区、低碳景区及低碳园区创建发展模式,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吉安经验,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伟大愿景目标的实现。

吉安市共创建省级绿色低碳县4个(吉州区、吉安县、峡江县、安福县)、低碳景区3个(井冈山风景名胜区、青原山风景名胜区;安福羊狮幕风景区)、省级低碳社区5个(吉州区香榭丽都小区、凯震金鹭花园小区、思源社区、国家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京九社区),农村低碳试点社区1个(万安县田北农民画村)。全省首个旧改低碳社区试点吉州区永叔街道竹笋巷,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京九社区先后被国家生态环境部评为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万安田北画村成功通过省级评审,获批全市首家省级农村低碳社区试点。在成功创建竹笋巷低碳社区为国家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后,吉安市吉州区进一步提升,借助老旧小区改造契机,完成星港澳园近零碳社区建设,加强了新能源技术、节能建筑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新兴科技在低碳社区领域的应用。吉安市创新将具有历史底蕴的老旧社区与现代化低碳改造技术结合,既成功创建了多个低碳社区试点,又保留了片区原汁原味的庐陵文化特色。社区环境的改善,推动了居民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积极性,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广泛形成,是增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助力。

地区中国,江西
(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