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池新能源赛道,中国在全球动力与储能电池的多个核心供应链占据优势地位。现有锂电池技术已相对成熟,燃料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等技术路线和产品正在加速推进市场化应用。但随着锂电池产业迅速崛起,疯狂扩张与严重的产能过剩;供需失衡与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也随之而来,产业风险集聚加速,尤其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电池新能源产业面临格局重塑。如何寻找下一个支撑点?企业如何求生求变?近日在ABEC 2023 | 第10届中国(深圳)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给出建议。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达沃斯”组委会执行主席于清教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是电池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战场。从各种统计口径来看,我们身处的新能源电池这一高景气赛道,未来增长趋势是确定的,但增幅放缓已成趋势。外部环境充满着巨大的不确定性,风口虽大,风险不小,竞争正日趋白热化。
展望未来十年,于清教认为,竞速电池新能源赛道,良性竞合方能致远。以更低的成本创造出更高质量的产品,构建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实现市场订单的稳健增长,以及构筑全产业链健康良性的商业竞争生态环境,是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在深度洗牌中成功穿越周期的关键,也是中国在这一领域持续保持领先优势的根本。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中国汽车是目前最卷的行业,世界在“缺芯少锂”的情况下,中国实现了利润偏低而发展偏快的特征,整个行业竞争格局发生了快速变化。尤其是出口+新能源成为发展增长的核心,自主品牌在出口和新能源方面表现优秀,实现了中国发展靠自主的突破。锂资源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两年的发展,碳酸锂资源已经明显实现了探明储量大幅增长的良好局面,给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新能源市场在2019年爆发,仅仅4年的时间,走过了燃油车市场将近20年的发展历程。新能源车在看似总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淘汰赛也在加速上演,卷配置、卷价格,亏损卖车。在长城汽车欧拉品牌技术副总经理谭健看来,中国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来源于政府端、用户端、企业端的多重影响。在新能源的大潮中,重在回归本质,细分赛道,稳定发展。
奇瑞汽车电池技术委员会主任曾祥兵认为,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30%,温和增长取代高速增长是行业必经之路。当前,面对消费能力不足的情况,主机厂需要深入研究用户需求,推出更具性价比的产品;电芯厂需合理规划产能,提高利用率,并通过技术创新,依据应用场景,开发差异化产品,降低成本。曾祥兵建议,从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成本控制,提高产能利用率,聚焦产品需求、实现差异化布局,持续提高电池安全特性等方面去提升竞争力。
储能可以提高电力系统调节和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新型电力系统需要不同时长的规模化、高安全储能技术,尤为重要的是长时储能技术。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指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促进新型储能多元化发展,支撑多能互补能源体系建设;长时储能技术存在较大缺口,是储能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电化学流体电池易模块化、时长灵活、安全、无地理限制,适合于长时、大规模储能,通过技术创新突破储能瓶颈,是抢抓产业机会的关键。“中国已经具备跨入新的锂电池应用时代,就是储能时代。从2024年开始,储能时代将要从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北京大学教授、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其鲁认为。
在“本土化”政策的驱使下,国内不少龙头企业开始践行 “全球化思维,本土化实施 ”的理念。越来越多的企业从单纯的产品出口向产业出口转变,努力拓展海外市场,建立研发/生产中心,实现生产本地化、供应链本地化。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吴辉提到,面对新能源红海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新能源行业分割市场份额。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对于企业来说ESG报告是识别优质客户,获得投资的重要依据。
电池产业为什么要进行全球一体化发展?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席总裁刘德贤分析,一方面是国外有巨大而成熟的市场,竞争要靠创新,不打价格战,为整个产业链和行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国外有成熟的资本市场,我们要利用国外的成熟资本市场发展产业。
蜂巢能源副总经理张成认为还要立足国际电池市场。从长远看,美国市场电池需求未来可能会有较大的增长,到2025年,增长率可能会有58%,达到198GWh,到2030年增长到635GWh;欧洲电池需求到2025年可能会有41%的年平均增长率,等到2030年,总需求会达到579GWh;中国市场电池需求会继续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增长,到2030年会达到1.3TWh,继续领跑全球。全球电池需求方面,到2030年预计会达到2.7TWh左右。
关于全球智能制造发展格局,广东捷盟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市场总经理骆鹏飞提到,世界制造发展格局,主要集中在四个国家: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中国锂电发展目前在全球来说,是产业链最完整、规模化最大、最成熟的行业,锂电智能装备在全球的竞争格局中也是走在前面的。
会上,蔚来汽车电池系统副总裁曾士哲、江西赣锋锂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经理彭爱平、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许飞、深圳雄韬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CTO陈宏等作交流讨论。
本届论坛备受行业关注,有六大分论坛组成,参会人数达600人。同期,第13届(2023年)中国电池行业年度人物/年度创新奖/年度新锐奖/优秀供应商颁奖盛典、竞争力榜单、特色白皮书发布等精彩内容同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