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信用平台

“上海经验”亮相COP28

来源中国环境网
发布时间55年前

编者按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于当地时间11月30日—12月13日在阿联酋迪拜举办。中国作为缔约国在大会期间开展中国角系列宣传,并举办多场精彩边会活动。上海市作为中国直辖市代表参加本次大会,向世界分享了以碳市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崇明区分享了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碳中和示范区的“崇明案例”。

传播可持续发展低碳理念


图为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唐家富发言。

会议期间,由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联合主办的“以碳市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上海实践”边会在中国角举行。百余名中外嘉宾共聚一堂,共话碳市场、绿色金融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交流绿色低碳理念、描绘“美丽上海”。

欧盟委员会气候行动总司副司长Mette Quinn在致辞中提到,自欧盟碳市场2005年启动到2022年间,欧盟GDP增长了23.8%,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了37%,到2030年将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55%,并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离不开基于总量控制的碳市场,未来,欧盟碳市场将进一步扩大行业覆盖,在已经纳入的工业行业基础上,将纳入水运、建筑、道路交通,所有配额都将以拍卖形式发放,并将拍卖收入设立气候基金,支持低碳创新。Mette Quinn充分肯定了上海碳市场建设取得的一系列成效,包括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推动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未来,中国和欧盟在碳市场领域要继续加强合作和经验借鉴。

在主旨发言环节,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介绍,上海市是中国较早探索运用市场化机制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连续十年实现碳排放配额清缴100%履约。区域碳市场是全国碳市场的重要补充,未来,中国将逐步形成多层次碳市场体系,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作出积极贡献。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唐家富指出,上海市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注重激发企业和市民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在应用碳市场和碳普惠两个政策工具方面开展体系性和创新性的探索。碳市场重在利用市场机制推动企业低碳转型,碳普惠机制则主要引导中小企业和市民践行绿色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助力上海绿色低碳发展。

亚洲开发银行前气候变化首席专家吕学都指出,气候金融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核心要素,并分享了多边发展银行在气候金融方面的实践,为上海市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提供经验借鉴。他提出,上海市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优势,制定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开发适用性较强的气候投融资产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气候投融资项目,完善促进气候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支撑政策,确保气候投融资服务好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同时,要积极对接国际金融市场,引导国际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逐步把上海打造成为全球气候金融中心。

上海交易集团副总裁牛韧指出,上海碳市场率先发布中国首个碳排放交易管理办法,率先建立完整的企业碳排放核算及核查管理体系,并纳入航空企业、水运企业。从交易、融资、支持等多方面共同发力,持续落地了碳基金、碳信托、碳质押、碳远期、碳保险、碳指数等十余种中国首单碳金融产品创新,从标准体系建立,平台、项目库和资金库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推动浦东新区气候投融资试点,有效促进上海市实体经济发展向绿色转型。未来,上海市将持续深化碳市场,继续推动碳金融创新,提升上海市浦东新区气候投融资试点的影响力,为全球特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上海样本”。

活动最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研究部主任柴麒敏、美国环保协会碳市场和私营部门脱碳助理副总裁Pedro Martins Barata、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蒋长敏、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健康安全环保管理部绿色低碳室副经理王之茵、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市首席气候变化顾问Andrea Bassett围绕边会主题展开圆桌讨论。国际、国内专家从各自的专业领域角度,围绕气候投融资运作机制、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低碳发展、碳排放数据质量、实体企业低碳转型和碳资产管理等内容展开深入讨论,共同为上海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据了解,主办单位还特别制作了“共话上海碳市场”视频投放到海外电视台(中阿卫视)、YouTube频道(China Content Center、Wave Media)、泛非电视台、南方电视台等渠道,向世界广泛传播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上海范例”,为全球气候治理讲述“上海故事”。

崇明:讲述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碳中和示范区之路


崇明乡村美景。

作为中国地级市的唯一代表,上海市崇明区协办参与了开幕式当日举办的“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边会,并在专题对话阶段分享了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碳中和示范区的“崇明案例”。

崇明区副区长张秩通代表崇明区作专题发言时表示,崇明区自确立生态岛定位以来,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目标,积极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生动的“崇明案例”。

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崇明区制定了中国首个区域碳中和实施方案,从新能源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9个方面提出了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和具体措施,在能源、交通、农业等10个领域开展特色示范,力争到2050年建成高质量的碳中和示范区。同时,率先开展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建立GEP核算“1+1+N”制度体系,实施碳排放精细化管理,服务碳中和示范区建设。

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崇明区不断探索“双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崇明区东部建设了上海首个“渔光互补”示范工程,总装机达到110兆瓦,于2020年底全容量并网,年发电量达到1.4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2.4万吨。

崇明区还积极探索建筑、交通等领域的减污降碳新举措。2021年在崇明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整个展园区域被评为中国首个碳中和园区。除此外,崇明所有公交车、出租车、政府用车已全部替换成新能源车辆,自行设计建造的中国首艘超级电容新能源车客渡船也已投入使用。

生态岛建设二十年来,崇明区始终致力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持续开展水、土、林、气环境治理,累计投入近200亿美元。近年来,崇明区持续推进大面积植树造林,目前,森林总面积达到359平方公里,占上海地区森林总面积的近1/3。崇明区还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湿地总面积达到2642平方公里,正在积极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以此为契机,崇明区持续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提升蓝碳潜力。在“长江大保护”战略中,崇明区深入实施长江“十年禁渔”、退滩还江等政策,并于2018年把崇明区全域设为野生动物禁猎区。

通过政府引导和公众参与,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崇明区的农村地区,许多房屋的屋顶上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减少碳排放,多余的电还可以并入电网,让农民获得能源收益。在刚建成的上海最大的农民集中居住社区里,88栋住宅楼顶一共安装了5548块光伏板,预计年均发电量283万千瓦时。此外,崇明区还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全覆盖,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了42.1%,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1%,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达到100%。

作为上海水环境质量最佳、空气质量最优、林地面积最广、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崇明区的此次案例分享,向世界讲述了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故事”,也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中国经验”。 

地区中国,上海
(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