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信用平台

浙江将生态答卷书写在碧海蓝天间

来源中国环境网
发布时间1年前

浙江是海洋大省,广阔的海域面积和丰富的海洋资源,赋予了浙江丰厚的“蓝色家底”。如今,在浙江7500千米绵长的海岸线上,散落着一个个各具特色、气质迥异的美丽海湾,步履所及,处处美景,生态升级,游人络绎,居民幸福。

围绕“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总体要求,浙江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扎实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奋力推进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行动,以增值化理念打造环境美、生态美、和谐美、治理美“四美”美丽海湾,推动海洋污染防治向生态保护修复和亲海品质提升升级,人民群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制度先行构建智治体系

浙江省强化顶层设计,下好美丽海湾保护建设的“先手棋”。2022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浙江省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创新提出全省美丽海湾建设的“四美”目标和“三美”格局,“量身定制”美丽海湾建设对策,明确4大行动12项任务,分区分类梯次推进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同时,美丽海湾建设任务也被列入2023年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四张清单”。全省7个沿海设区市所辖的30个海湾建设单元均印发“一湾一策”美丽海湾建设方案,建立“1+30”工作体系,形成覆盖省、市、建设单元的上下贯通、层层递进的规划方案体系。此外,对海洋功能区划进行修编,严格落实海洋生态红线。

浙江还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迭代升级“浙里蓝海”应用,让美丽海湾监管“一屏掌握”“运筹千里”。在系统大屏上,全省入海河流和各类污染源监测信息一目了然。

“我们将遥感巡查发现的水色异常排口信息下发给对应的地市生态环境局,疑似问题排口的责任部门及时开展现场核查并采集水样,确认水质状况是否存在异常。同时,将核查结果同步上传至‘浙里蓝海’应用,对于核实发现存在超标的入海排口,进行污染溯源与整治,并将整治结果及时上传,实现闭环管理。该应用建立入海排污口全生命周期数字管理台账,为绘制美丽海湾综合画像提供支撑,有效提升了美丽海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海洋处处长陈渊介绍。

如何科学构建美丽海湾评价体系?浙江发布《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蓝海”指数)(试行)》,为全省近岸海域和“三湾一港”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指导。该体系由3个指导层、6个项目层、9个要素层和37个指标构成。3个指导层即环境质量、治理成效和群众幸福感;6个项目层包括水环境质量、岸滩环境质量、栖息地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治理成效和群众幸福感;9个要素层包括海水水质、海洋生物体质量、沉积物质量、栖息地环境质量、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资源及珍稀保护生物、海水水质改善、入海污染控制和群众满意度。

以“蓝海”指数为核心,浙江出台《浙江省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将量化评价结果纳入美丽浙江考核,并配套出台《浙江省美丽海湾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指南(试行)》,推动全省30个海湾单元开展常态化监测。

日前,温州市南麂列岛诸湾、洞头诸湾、台州市台州湾、宁波市梅山湾、舟山市普陀诸湾成为第一批浙江省美丽海湾。

“浙江省全面有序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此次入选的五个省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各美其美、富有特色,有碧海仙山、海上花园之韵,万米金滩、城湾相融之美,在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公众临海亲海幸福感与获得感的同时,勇于探索形成了蓝色循环、海洋云仓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经验模式,为美丽海湾建设注入动力、活力和创新力。”国家海洋中心战略规划室主任许妍说。

陆海统筹守好蔚蓝底色

海陆一盘棋,方能标本兼治。对此,浙江坚持陆海统筹,综合施策,促进海湾转清转净、转秀转美。

极美东极岛,令人向往;踏浪朱家尖,清爽宜人;侠味桃花岛,诗意柔情;海钓白沙岛,告别喧嚣……风姿绰约的海岛焕发新生机,这正是美丽海湾的“普陀实践”。舟山普陀诸湾推动临港工业转型升级,整治陆源污染企业,建成了全国绿色修造船基地,实现了美丽蝶变。

在管好入海陆源污染物关键“闸口”的同时,如何有效治理岸滩和近海海洋垃圾?

日前,一架无人机在普陀一处滩湾上空绕飞巡查时,发现有漂浮垃圾。随后,技术人员将湾滩名称、具体位置、航拍图片、现场图片等整合形成湾滩巡查总结报告,第一时间反馈至属地治水办。这是舟山在全省率先启用无人机清海净滩巡护项目中的一幕。项目对本岛区域92个湾滩、26个排口实施全方位无死角无人机实时监控,收集湾滩水质、污染源、排污口等信息,实现湾滩状况实时呈现、具体数据实时更新,并及时将成果应用于问题反馈和整改成效,形成发现、督查、反馈闭环机制。

清海净滩,“天眼”来查,这是舟山创新“海上环卫”工作机制的一部分。全市划定湾滩321个,涉及岸线总长度942公里,配备各级湾滩管理人员409名,基本建立了市、县(区)、乡、村四级湾滩管理组织体系。当地还组建“专业化海上保洁队伍、海域海岸保洁队伍、湾滩志愿者队伍”三支队伍,建立完善“部门联动、日常监管、长效保洁”三大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湾滩问题巡查、岸滩垃圾收集、垃圾清运处置等工作。实施专项清漂工作以来,共开展岸滩常态化清理2800余次,清理岸滩30个,巡护、保洁8300余人次,巡护、保洁岸滩14.5千米,清理海滩垃圾7900吨。

而在台州沿海渔区,渔民们将污染物回收已经成了习惯,这与“海洋云仓”密不可分。

日前,出海多日的船老大曹俊富驾驶着浙椒渔76001返回椒江中心渔港,他打开“渔省心”平台发起污染物上交申请,十余分钟后,蓝景科技收集人员上门进行回收,并将污染物带回“海洋云仓”。“海洋云仓”可以对含油污染物、废塑料瓶、渔网渔具等进行智能分类、暂时储存、深度净化、预处理减量。

由于船舶流动性大、岸上接收设施匮乏、治污成本高等原因,渔船污染物处置难一直是个棘手问题。针对这个顽疾,台州在全国首创“海洋云仓”智慧治污模式,运用“智能装备+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分类收集渔船污染物。在“海洋云仓”智慧治污模式的基础上,台州推出政府引领、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联动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蓝色循环”新模式。目前,该模式已逐步扩展至宁波、舟山等地9个县(市、区),已有1.03万艘船舶、237家产业链企业加入“蓝色循环”体系,参与海洋废弃物收集人数达6.2万人(次),累计收集海洋废弃物1.2万吨,其中塑料废弃物2414吨,减少碳排放约3138.2吨。2023年10月,“蓝色循环”项目荣获联合国最高级别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

美丽海湾变身“金湾银滩”

近者悦、远者来。执生态之笔,浙江的美丽海湾不仅有风景优美的沙滩细浪,更是“人海和谐”的幸福海湾。

“我家住在南麂岛,碧海仙山多奇妙……”从温州平阳鳌江码头乘船出发,一路听着南麂岛岛歌,只需一个半小时,南麂列岛的美丽景色就会跃然眼前。如今的南麂岛,海更蓝、岛更秀、湾更美,大檑山屿和竹屿岛上生长的野生水仙花,其密度之高、生长之盛、花香之浓,实属沿海岛屿罕见;南麂蹄状藻、南麂侧链藻等微小型藻类于世界范围内首次在南麂记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和黄嘴白鹭过境栖息,黑尾鸥等鸥科鸟类在南麂海域活动越来越频繁……通过保护与修复并举,南麂列岛先后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自然资源部“和美海岛”名单和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不仅如此,在这里,碧海蓝湾之美和富民的生态红利相辅相成,为当地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来到南麂岛国姓岙岙口,远眺海上,一个个大黄鱼养殖网随碧波荡漾。当地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工人们正操作机器投放新鲜饵料,海水顿时“沸腾”了,一群大黄鱼纷纷跃出争相进食,水面金光闪闪。近年来,当地探索“蓝色牧场”建设,大黄鱼养殖走上一条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绿色富民发展之路,年产值达到3.2亿元。南麂大黄鱼声名远播,渔民的身份也悄然发生变化。当地“岛民”从“靠天吃饭”的传统渔民,转型成为民宿股东、海钓健身运动服务商、深水养殖带头人等。别样的海岛风情,游客纷至沓来,近5年上岛游客35万人(次),旅游收入8.5亿元。

海湾之美,彰显城市之美。城市与美丽海湾,相互成就、彼此共生。

宁波梅山湾,这个曾经海水常年浑浊,泥路和荒滩遍布的贫瘠小岛,如今摇身一变,成为拥有“美丽港湾、生态岛礁、绿色海岸”的共享蓝湾。岸滩整治,生态廊道建设,海洋生态修复,推进港口绿色改造,持续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当地以“生态港”为名片,将一流强港建设与美丽海湾保护紧密结合,奏响了蓝色发展序曲。

在万人沙滩公园踏浪戏水,在帆船游艇基地乘风破浪,在环海游步道上来一场踏春毅行……梅山湾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及岸线资源,打造“万人沙滩”“帆船游艇”等亲水环境,配套中国港口博物馆、宁波海洋研究院实践创新基地、宁波国际赛道等一批实践基地,先后举办世界X-CAT摩托艇锦标赛、国际汽联F4中国锦标赛、“一带一路”全国帆船邀请赛等大型国际国内赛事,实现“生态+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获评浙江省生态环境系统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和浙江省“五水共治”助力共同富裕成果案例。

下一步,浙江将不断完善美丽海湾建设推进机制,推动海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持续以美丽海湾高水平建设促进滨海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打造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促进共同富裕“浙江样板”。

地区中国,浙江
(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