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松嫩平原与科尔沁草原交汇地带的吉林省白城市,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在白城市广袤的平原上,巨人一样的风车高高矗立,旋转的风叶像是在唱着歌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
白城市乘“风”而起。 白城市委宣传部供图
白城,这座总面积不足全省七分之一的城市,风光总装机量却占吉林省的63%;
这座位于中国东北部资源贫瘠的城市,却拥有新能源发展的多个全国“第一”——全国唯一风电本地消纳综合示范区、全国首批千万千瓦风电基地之一、全国首批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吉林省结合东中西“三大板块”区域发展战略和“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打造新能源发展三大板块。其中,西部集中开发风光资源,打造“陆上风光三峡”,形成绿色能源生产区。
在吉林省绿色转型的关键期,白城市凭借其自身优势在转型中“风光无限”。因地形平坦,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白城市成为东北唯一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也是吉林省新能源起步最早、发展较快的地区。可以说,白城市正在撬动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减污降碳的绿色能源杠杆。
利用“风光无限” 做能源“加法”
一路向西,汽车行驶在通往白城市的高速公路上,时常能看到大货车装载着几十米长的风叶,去完成它们为绿色发展付出的“一臂之力”。
白城市通榆县三一风电装备技术有限公司主机中心车间内,工人们正在紧张作业,巨大的风机部件变桨和机舱罩让人仰视。
车间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塔筒高80米,叶片长40米;现在,塔筒有140米高,叶片有80多米长,每分钟发电量提高4倍多。不仅风机机型更新迭代,风机国产化率也达100%。
抓住风,留住光。白城市风电项目建设进行时,光伏产业发展也活力十足。站在位于大安市新平安镇的45兆瓦“新能源乡村振兴工程”项目瞭望台上,眼前千余架光伏组件拼接成的巨大方阵闪耀着蓝色光芒。
大安市新平安镇的45兆瓦“新能源乡村振兴工程”项目。 陈大利摄
据介绍,该项目总占地面积110公顷,采取光伏与农业相结合的“光伏+”建设模式,可为大安市223个行政村每村配置200千瓦光伏容量;农业部分主要建设10座暖棚和50座冷棚。
白城市的新能源立体式发展模式分3层,空中利用风力发电机采集风能,中间用光伏太阳能电池板采集太阳能,下面是“光伏+”。太阳能电池板的遮光和覆盖作用使地面水蒸发量降低,从而增加了土地的含水量,起到保护植被和恢复植被的作用。“风”“光”发电了,土地改善了,牧、渔、农业发展了,一举三得。
白城市的新能源立体式发展模式,中间用光伏太阳能电池板采集太阳能,下面是“光伏+”。 陈大利摄
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经过20多年的探索、创新和实践,白城市已经形成了风光资源产供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条和以基地化为主、分布式为辅的发展格局。目前,白城市风光总装机已达到1021.6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807.1万千瓦、光伏装机214.5万千瓦,占全省风光总装机的63%。
“近年来,白城市依托风光资源禀赋,抢抓国家‘双碳’战略和吉林省建设‘西部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的重大机遇,提出‘一三三四’高质量发展战略,全市新能源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新能源重点项目有序推进,绿电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标志着白城新能源产业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白城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石志平说,这里曾经被调侃的“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的风,如今成了被“追捧”的宝贵财富,“八百里瀚海”也逐渐变成光伏发电板的“八百里蓝海”。
瞄准“物尽其用”做排放“减法”
白城市绿色能源发展,始于“风光”,又不止于“风光”。
“加快建设陆上风光三峡工程,打造清洁能源生产消纳基地”,正如白城市路边可见的宣传语所述,当地已经着力于使用风力和太阳能发电产生的绿色能源,本地消纳。
在吉电能谷(白城)储能投资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捆捆银白色的铅带被缓慢地运送到操作台,进入铅碳电池的生产流程。
“你别看铅带又大又笨,它可是在给绿色能源‘减负’,为吉林减污降碳迈出一大步。”该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主任张劲松说。
作为国家鼓励的新型储能关键技术,铅碳电池具有本质安全、高性价比、高循环利用率等显著优势,可以应用在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等多种储能场景,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对优质储能产品的需求,对新能源消纳起到关键作用。
然而,铅碳电池生产及废旧蓄电池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初期,重金属排放指标成为制约企业落地的关键。
了解到企业遇到的困难,吉林省生态环境厅高度重视,委派专人带队到项目现场进行调研并赴生态环境部进行协调。
“为破解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省生态环境厅采取主动对接服务,建立项目清单、问题清单和工作推进台账,及时与单位对接。”吉林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李伟华说,最终帮助企业取得全国首例年产8500万kVAh铅碳电池生产及年处理60万吨废旧蓄电池综合利用项目重金属指标豁免,豁免总量达全容量7364.5kg,开创历史先河,后续快速给予环评批复。
2023年10月,该项目铅碳电池正式投产。
吉电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才延福在首批产品下线仪式上说,吉电能谷铅碳电池产品的成功下线,填补了吉林省储能产业空白。本项目作为白城绿电园区“源网荷储”一体化千万千瓦新能源消纳基地首个负荷项目,有力带动了基地的开发建设,为吉林省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提供了“吉电方案”。
据了解,该项目一期建成后,每年可生产500万kVAh铅碳电池并实现20万吨废旧电池循环综合利用,将形成铅碳电池储能全产业链,真正做到“循环经济,绿色发展”。
白城市在“风吹日晒”中“风驰电掣”地乘势而上,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绿色动能”。
开发“千姿百态” 做减污“乘法”
白城市不仅停留在“风风光光”中,另一种新能源——氢能也开始备受关注。
在白城市的大街小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公交车格外引人注意——白色车体上印着蓝色H字样,标志着氢燃料汽车的“特殊身份”。车厢内宽敞明亮,车辆运行时安静平稳,通过氢氧离子的化学反应发电为车辆提供动力。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行驶过程中的排放物只有水。
发展氢能产业,白城市利用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不仅解决了清洁能源消纳问题,为光伏产业发展拓展空间,还能全过程实现零排放、零污染、可持续,“氢”松无害。
位于白城市的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一期办公楼已经建成。大安吉电绿氢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赵楠介绍:“这一示范项目是大安千万千瓦新能源制氢基地组成部分,聚合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氢能等多种清洁能源,新能源装机80万千瓦,年制绿氢3.2万吨,年制绿氨18万吨,项目投产后每年将减少碳排放约65万吨,相当于每年减少标煤耗量23万吨。”。
记者了解到,吉林省谋划继续推动“长春—松原—白城”氢能走廊建设,将白城、松原等西部城市打造成为国家级“绿氢”规模化供应基地,建设“中国北方氢谷”。到“十四五”末,预计年生产氢气达到5万吨。
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已经成为吉林省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绿色转型,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必然选择。
“好风凭借力”,白城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在发展新能源、减污降碳的道路上一路高歌,为吉林省将新能源产业打造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项目投资增长、新质生产力生成的重要支撑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