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在2024年“全国低碳日”四川主场活动上,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了《2023年四川省应对气候变化十大事记》。
据了解,从2020年起,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每年都会组织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十大事记评选工作,目的是记录四川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历程。为确保入选的大事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显示度和影响力,此次评选采用网络投票与专家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三年来,‘十大事记’评选获得了社会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影响面越来越大。”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与对外合作处处长陈尧说,今年,“十大事记”具有三大特点。
一是多元化呈现应对气候变化历程。既有重大政策体系的建立健全,也有节能、减污降碳试点示范;既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事迹,也有能源发展的重大工程;既有碳市场清缴履约取得成果,也有碳汇司法基地的建立;既有重大社会活动碳中和,也有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的应用,多维度、多视角呈现了一年来我省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和成效。
二是多角度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高质量发展。从省级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基本完成构建到四川碳达峰碳中和司法服务保障迈出新步伐,从四川发布首批省级节能降碳标杆企业名单到成都大运会在低碳领域实现“四个首次”,无不展现四川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三是突出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四川已成为全国清洁能源装备产业体系最完整、技术最先进的研发制造基地之一,从“点亮”大西南到服务全世界。全球最大化学链燃烧示范装置在川建成,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电站投产,四川100%完成全国碳市场新一轮清缴履约等的入选,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的积极作用。
新闻链接:《2023年四川省应对气候变化十大事记》
一、省级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基本完成构建
2023年,全省各部门紧扣国家和四川省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制定能源、工业、城乡建设领域和公共机构碳达峰实施方案,出台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和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实施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等支撑保障实施方案或政策文件,基本构建起具有四川特点的省级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为积极稳妥降碳奠定了基础。
二、全球最大化学链燃烧示范装置在川建成
2023年3月7日,全球最大4MWth化学链燃烧示范装置在德阳建成。化学链燃烧中试装置由东方锅炉与清华大学、道达尔能源和法国石油研究院等单位共同设计。该装置让燃料和空气在燃烧过程中不直接接触,使用载氧体颗粒在空气反应器和燃料反应器两个流化床之间的物料循环来传输氧,从而直接得到高浓度二氧化碳的烟气。该技术可使二氧化碳捕集引起的供电效率损失从10个百分点以上降低到4个百分点以内,除了用于二氧化碳捕集外,还可拓展应用于化学链气化,预期可取消空分系统,使气化的投资和运行成本大幅降低。
三、四川发布首批省级节能降碳标杆企业名单
培育创建一批节能降碳标杆企业是四川省重点领域企业节能降碳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2023年3月22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在企业自主申报、市(州)初审推荐、专家评审、现场核查、公示等的基础上,发布四川首批省级节能降碳标杆企业(能效水平优于行业标杆水平),包括巴中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邻水红狮水泥有限公司、广元市林丰铝电有限公司、攀枝花瑞峰水泥有限公司、瓮福达州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泸州鑫阳钒钛钢铁有限公司、四川利弘陶瓷有限公司等7户企业。
四、四川率先发布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2023年4月19日,四川省17部门(单位)联合印发新版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发布后全国首个省级行动方案——《四川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该方案首次归纳提出未来一段时期全省面临的十大气候变化风险,要求将适应气候变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施气候变化风险监测评估行动、人居环境适应气候变化行动、自然灾害应急和综合治理行动、国土空间气候韧性强化行动等“适应气候变化十大行动”,到2035年全国气候适应型发展先行区、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五、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电站投产
2023年6月25日,雅砻江流域两河口水电站水风光互补项目——柯拉一期光伏电站投产发电。柯拉光伏电站是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电站,一期电站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实现光伏和水电“打捆”送出,首次将全球水光互补项目规模提升到百万千瓦级,年平均发电量20亿千瓦时,可满足70万户家庭年用电需求,为川渝地区电力保供再添一支生力军,每年可节约标准煤超6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60万吨。
六、中国碳足迹开放平台在川发布
2023年4月6日,中国碳足迹开放平台(Chinese Carbon Footprint Open Platform,CCFOP)在川发布。该平台包含产品碳足迹在线分析系统eFootprint和中国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库(Chinese Life Cycle Database,CLCD)。平台支持对碳足迹模型进行层层追溯和展开分析,可帮助企业分析产品及供应链减排潜力,为产业低碳转型及企业绿色竞争力提升提供专业支撑。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能充分体现四川的清洁能源优势,作为四川省优势产业参与全球低碳竞争的重要一环,将为“四川造”产品走向全球赋能。由该平台生成的产品报告可达到欧盟PEF要求,将为推动碳足迹国际互认提供数据库和技术支持,为中国制造产品出口保驾护航。
七、四川碳达峰碳中和司法服务保障迈出新步伐
2023年11月24日,四川法院司法服务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气候变化司法应对座谈会暨碳汇司法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雅安举行,揭牌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碳汇司法实践基地,发布《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保障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从刑事审判、民事审判、行政审判、服务保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生态保护补偿、新类型涉碳诉讼、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气候变化司法应对等方面提出审判工作指引,开启了四川应对气候变化司法新篇章。期间,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宝兴县人民法院、成都铁路运输第二法院还同步发布本院机关碳中和承诺,积极践行绿色低碳要求。
八、成都大运会在低碳领域实现“四个首次”
2023年12月22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通气会,发布《成都大运会绿色低碳办赛报告》,确认成都大运会是西部地区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首次在国际大型赛事中运用本土碳普惠机制助力低碳观赛、首次在国际大型赛事中实施观赛个人碳中和、首次在国际大型赛事中运用二手循环服务。成都大运会遵循“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和“绿色、节俭、必须”办赛原则,以赛事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切实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到赛前、赛中、赛后全过程,向世界呈现了一场展示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效的绿色低碳盛会。
九、四川100%完成全国碳市场新一轮清缴履约
2023年12月8日,四川省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提前完成2021、2022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标志着四川省首次实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100%履约。2023年,四川将“数据质量管理、配额清缴履约、履约成本控制”作为碳市场建设的三大重点任务,坚持把确保42户重点排放单位“百分百”履约率作为碳市场发展的重要目标,推动30户重点排放单位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成交量357万吨,成交额2.4亿元。
十、四川首个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开建
2023年12月22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第一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名单》,四川遂宁安居经济开发区成功入选,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四川省一直将开发区作为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的主战场,坚持以建设美丽四川为牵引,推动将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作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的重要任务和抓手。在试点申报前,推进四川遂宁安居经济开发区纳入省级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园区探索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路径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