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全国碳市场价格首次突破百元大关,5月7日,收盘价仍在101.67元/吨。这意味着,未来控排企业购买绿电、绿证的倾向将更强,有利于以此走向“碳中和”。但实际操作中,购买绿电、绿证的成本压力令企业难以决策。其中有两大问题凸显。一是绿电交易供需存在区域错位,既要“送进来”也要“用起来”,才能满足企业对绿电长期稳定的需求;二是由于缺乏环境权益唯一性认定,中国绿证仅被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可再生能源使用倡议组织RE100(100% Renewable Electricity)有条件承认,企业出海成本由此增加,国际互认急需加强。如果降碳成本过高,企业将难以承受生产成本溢价。因此,要让企业能够兼顾长期的绿色与眼前的经济效益,就需关注绿证的国际互认,制定更为细化的电-碳市场衔接政策,根本上减轻企业的负担。需加强绿证国际互认中国绿证缺乏国际认可。比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不认可绿证,只认可绿电购电协议。这导致外向型企业缺乏购买动力。中国绿证目前仅被RE100有条件认可,企业需要负担相应解释成本,主要原因在于环境属性归属不明确。RE100认为,中国绿证的环境属性可能被重复开发,包括超额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