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里的“碳”,大多从哪儿来?现而今,几乎所有人都在说“碳中和”。9月13日,苹果召开新品发布会。会上,苹果负责环境、政策和社会倡议的副总裁Lisa Jackson再次重申,苹果致力于2030年实现完全碳中和,Apple Watch 9的表壳和表带材质都采用了可再生材质,通过Fine Woven材质手表,不再制造皮质表带。第九代苹果手表成为第一代碳中和的苹果产品。除了“碳中和”产品,各大公司在ESG报告中,也纷纷强调“运营碳中和”。金融市场也在提“碳中和”——在9月初举行的服贸会“碳中和行动与企业ESG创新”论坛上,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梅德文提出,未来中国碳市场若金融化后,年交易额有望超过1万亿人民币。不过,热闹终归热闹,我国当前实际上仍处于增长和达峰阶段,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窗口较短,碳减排和实现净零碳排放的任务艰巨。据相关机构数据和测算,2021年,中国碳排放量达到118.9亿吨,占全球32.8%。考虑到能源转型和碳排放强度的下降,粗略估算出到2030年我国温室气体总净排放量约为122.6亿吨。这也意味着在未来的30年,我国需要将百亿吨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降至零,任务十分艰巨。